[发明专利]用于连接金属带的方法和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65628.3 | 申请日: | 2009-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672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发明(设计)人: | A·诺埃;D·鲍克洛;F·阿姆鲍姆;S·松塔格 | 申请(专利权)人: | 矿山机械和轧钢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20/12 | 分类号: | B23K20/12;B24B27/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沈英莹 |
地址: | 德国杜***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连接 金属 方法 装置 | ||
1.一种用于连接一个第一金属带(1)的带末端(1a)和一个第 二金属带(2)的带始端(2a)的方法,其中,所述带末端(1a)和所 述带始端(2a)在形成重叠的情况下上下叠置地定位并且在重叠的区 域中在多个焊接点(P)上相互焊接,焊接点(P)通过摩擦点焊设立, 其特征在于,
在焊接期间借助于至少一个出口侧的夹紧装置(15)固定所述带 末端(1a)并且借助于一个入口侧的夹紧装置(14)固定所述带始端 (2a),
首先将第一金属带(1)的带末端(1a)固定,并且随后将第二金 属带(2)的带始端(2a)横向于带运行方向相对于第一金属带的带末 端定位并且同样固定;或者反之,首先将第二金属带(2)的带始端(2a) 固定,并且随后将第一金属带(1)的带末端(1a)横向于带运行方向 相对于第二金属带的带始端定位并且同样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焊头(5)通过 摩擦点焊设立焊接点(P),该焊头具有一个转动的销(6)或者销状 凸部并且具有一个环绕所述销或者销状凸部的转动的套筒(7),其中 销(6)和/或套筒(7)通过转动和由此生成的摩擦热量局部塑化带末 端和带始端,其中销(6)和套筒(7)在焊接期间至少暂时地在轴向 上沿相反方向彼此相对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同时和/或先后 设立多个横向于带运行方向(R)相互间隔的焊接点(P)而形成一个 在带宽(b)上延伸的焊接点列。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两个相邻的焊接 点(P)的距离为20mm到100mm。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一个焊接点列的两 个相邻的焊接点(P)的距离从带的中心朝一侧带边缘或者朝两侧带 边缘增加。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带运行方向 (R)上依次地错开地设立多个焊接点(P)。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带运行方向(R) 上依次地设置具有相应多个焊接点(P)的多个焊接点列。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多个横向于带 运行方向(R)地分布的焊头(5)同时设立多个焊接点。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焊接之前粘 着地相互连接带末端(1a)和带始端(2a)。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将第一金 属带(1)的带末端(1a)固定,并且随后将第二金属带(2)的带始 端(2a)相对于第一金属带的带末端对中并且同样固定;或者反之, 首先将第二金属带(2)的带始端(2a)固定,并且随后将第一金属带 (1)的带末端(1a)相对于第二金属带的带始端对中并且同样固定。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金属带 (1)和第二金属带(2)的带厚度不同的情况下,较大厚度的金属带 设置在朝向焊头的一侧上。
1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焊接之后通 过磨削加工将焊接点(P)整平。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磨削加工期间将 被磨掉的颗粒吸走。
14.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到13之一所述的方法用于连接一个第 一金属带(1)的带末端(1a)和一个第二金属带(2)的带始端(2a) 的设备,包括至少一个机架(3),它具有至少一个横向于带运行方向 (R)地跨过金属带的横梁(4),在该横梁上设置至少一个摩擦点焊 头(5);其特征在于,
设有至少一个出口侧的带夹紧装置(15)和一个入口侧的带夹紧 装置(14),该出口侧的带夹紧装置用于至少固定第一金属带(1)的 带末端(1a),该入口侧的带夹紧装置用于至少固定第二金属带(2) 的带始端(2a);
入口侧的带夹紧装置(14)和/或出口侧的带夹紧装置(15)能横 向于带运行方向地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矿山机械和轧钢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矿山机械和轧钢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65628.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