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工业废石膏的固化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72223.2 | 申请日: | 2009-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11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发明(设计)人: | 沈卫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11/26 | 分类号: | C04B11/26;C04B22/14;C04B103/22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安国 |
地址: | 430070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工业 石膏 固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固体废弃物处理领域,是一种将工业废石膏固化后做水泥缓凝剂或建筑石 膏原材料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每年的磷石膏的生产量已经超过3000万吨,每年脱硫石膏达到1000万吨,我国 还有大量的其他化工废石膏的产生,目前的利用率很低。通常这些废石膏中的有效成分 CaSO4.2H2O、CaSO4.1/2H2O和CaSO4的含量都高于天然石膏,完全可以代替天然石膏作 为水泥缓凝剂或制备建筑石膏甚至高强石膏之用。但是磷石膏、脱硫石膏等通常是一种膏 状的含水的粉,含水率较高,又具有较高的粘性,其在输送过程中极易黏附在运输设备上,在 将其喂料进入磨机等设备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堵塞而影响计量的稳定与准确,影响产品的质 量稳定性。
通过工业废石膏的固化造粒技术,将工业废石膏固化成球状、块状或颗粒状,可以克 服以上的问题,近几年我国出现了多种固化造粒技术,大体可以分为4类:
1、半水二水法:先将石膏脱水形成CaSO4.1/2H2O,在喷水条件下用成球盘将半水石 膏粉体成型为球形颗粒,利用半水石膏的胶凝性固化成有一定强度的球形颗粒,其优点 是成球率高,固化快、强度高、生产稳定,但是其成本高、能耗高,其产品和天然石膏 相比,价格优势不明显。
2、粉体固化剂法:利用比较经济的粉体固化剂和废石膏均匀拌合,采用压力成块或 成球的方式成型。其缺点是强度不够高,如果需要强度高则要过高的固化剂掺量,影响 经济性,另外固化的废石膏后容易粉化。
3、体固化剂法:采用液态固化剂和废石膏混合均匀,压力作用下成块成球。其特点 是固化剂通常比较贵,掺量低,因此其拌合的均匀性不好保证,废石膏固化后也容易粉 化。
4、石灰粉煤灰固化法:这是本专利的申请者曾经发明的方法(沈卫国、聂纪强、周 明凯.磷石膏水泥缓凝剂的研究.磷肥和复肥.2005,(5):21-23),该法是固化剂成本 低,但是缺点是强度形成慢,有些工厂不会同时具有石灰粉煤灰和废石膏资源,废石膏 固化后也容易粉化。
废石膏固化的关键在于:固化后的石膏在运输过程中成粒状不破坏,不产生扬尘污染, 因此要求破损率和粉化率在20~30%以内;在水的作用小能保持整体性而不粉化、起灰和 扬尘。以上通过固化剂与废石膏混合而使得废石膏整体固化,形成有一定强度的固化体。 固化的根本是固化剂的拌合均匀,固化剂必须有相当的掺量来形成一定的强度。
废石膏的固化并不需要整体的固化,如果能将固化石膏的表面进行固化,其内部可以 依靠废石膏颗粒间的内摩擦和毛细吸附作用而保持整体性,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固化剂, 固化剂使用量约为整体固化法固化剂用量的10~50%wt左右。同时,由于固化剂主要集 中在球体的表面,因此也可以保证表面不会粉化起灰,是一种经济高效的固化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目前固化方法中存在的固化剂用量高,拌合不 均匀的问题,采用液体固化剂喷淋、涂抹在压力成型机的滚轮或压板上,将含有一定水分 的废石膏物料在压力下成型,或者在成型后的石膏表面喷洒一定量的液体固化剂,这样废 石膏型体的表面附着有一层固化剂,而形成了坚硬的壳体,内部的废石膏也在压力作用下 形成了足够的强度。这种固化石膏外硬内强,成球率高,可达90%以上;表面致密,不会 由于固化剂添加不匀而形成粉化;在水的浸泡下稳定性好。使用本工艺固化废石膏,产品 的成品率高,无扬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工业废石膏的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液态固化剂喷淋或涂抹在压力成型机辊 轮或压板的表面,将含水分质量为12%-20%的工业废石膏压制成型,成型石膏的表层吸附 有固化剂,或者在成型后的石膏表面喷洒液体固化剂,通过液体固化剂的硬化即形成有坚 硬壳体的固化石膏,其固化剂的量为石膏质量的0.3~1.0%。
如上所述的工业废石膏的固化方法,为加快固化进度,采用喷雾的方式在固化石膏的表 面喷入硬化促进剂增强固化石膏的强度,这种固化石膏用于水泥缓凝剂或建筑石膏的原材 料。
本发明所述的工业废石膏是化工废石膏:磷石膏、脱硫石膏、黄石膏、盐田石膏或糖石 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722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