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板栅结构的蓄电池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72434.6 | 申请日: | 2009-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948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14 |
发明(设计)人: | 丁刚强;岳四安;管道安;宋朝文;范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M10/00 | 分类号: | H01M10/00;H01M10/06;H01M4/02;H01M4/14;H01M2/04;H01M2/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凌达知识产权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1 | 代理人: | 宋国荣 |
地址: | 43006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结构 蓄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板栅结构的蓄电池,特别适于做成大功率铅酸蓄电池。
背景技术
蓄电池,特别是铅酸蓄电池,由于具有价格低廉,原料易得,使用可靠,又可大电流放电等优点,广泛用于汽车、船舶和航空上。
蓄电池中板栅既是贮能活性物质的支撑骨架,又是集流网络的导电通道。蓄电池的寿命与板栅的耐腐蚀性能密切相关。为提高板栅的耐腐蚀性能,除了应改进合金配方之外,还应改进导电网络的结构,使板栅中的电流分布更为均匀合理,板栅的耐腐蚀能力更好,有利于延长蓄电池寿命,提高蓄电池性能。
现有的传统浇铸板栅结构是采用横筋和竖筋结构。蓄电池的板栅中同一根筋条采用相同截面。对于蓄电池导电过程中,板栅竖筋顶部承担电流大于竖筋底部,不能使电流在整个导电网络中的均匀分布,导致板栅的耐腐蚀能力差,不利于延长蓄电池寿命,也不利于提高蓄电池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蓄电池板栅结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板栅结构的蓄电池,其板栅具有导电均匀,提高蓄电池性能,延长寿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板栅结构的蓄电池,它包括蓄电池盖、蓄电池槽、安装在蓄电池槽内部的由正极板和负极板组成的板栅、以及隔板、搅拌装置;所述正极板包括板耳、边框、横筋、以及竖筋;所述竖筋的纵截面从底部到顶部为下小上大的锥形或梯形。
进一步的方案是:
所述蓄电池盖,其上至少有一个通风帽。
所述蓄电池盖,其上还有传感器孔和/或检测孔。
所述的搅拌装置为冒泡搅拌装置,或电解液内循环搅拌装置。
所述正极板、负极板为合金,是以浇铸成型或压铸成型的极板。
所述合金选自铅锑合金或铅基合金。
所述竖筋的纵截面为梯形,底部宽度∶顶部宽度=0.1~1∶20
所述竖筋的纵截面为梯形,底部宽度∶顶部宽度=0.8∶20
所述边框为四周封闭形。
所述横筋为半圆形,或菱形,与竖筋交错连接。
本发明的效果在于:实现了均匀导电,提高了蓄电池性能,延长了蓄电池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蓄电池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正极板外形图。
图3是演变出来的正极板结构的外形图
图中标记对应的构件名称为:1-蓄电池盖,2-正极板,2.1-板耳,2.2-竖筋,2.3-横筋,2.4-边框,3-通风帽,4-负极板,5-隔板,6-搅拌装置,7-蓄电池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是一种板栅结构的蓄电池,为大功率、铅酸蓄电池,所述大功率指大于5KWh,本实施例功率为5KWh,可组成500KWh电池组;电解液为硫酸。板栅结构的蓄电池有蓄电池盖、蓄电池槽、安装在蓄电池槽7内部的由正极板2和负极板4组成的板栅、以及隔板5、搅拌装置6;所述正极板2由板耳2.1、竖筋2.2、横筋2.3、以及边框2.4组成;所述竖筋2.2的纵截面从底部到顶部为下小上大的锥形或梯形,当为梯形时,底部宽度∶顶部宽度=0.1~1∶20,本实施例所述竖筋2.2的纵截面为梯形,底部宽度∶顶部宽度=0.8∶20;蓄电池盖1,其上至少有一个通风帽3,本实施例为只有一个通风帽3;搅拌装置6为冒泡搅拌装置;正极板2、负极板4为铅锑合金浇铸成型;本实施例边框2.4为四周封闭形;横筋2.3为半圆形,或菱形,与竖筋交错连接,即如图3所示,在同一竖筋2.2的左右两侧交错布置横筋2.3。
实施例2: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蓄电池盖1上除有一个通风帽3外,还有传感器孔和检测孔;搅拌装置6为电解液内循环搅拌装置,即通入空气的圆管结构;正极板2、负极板4为铅基合金压铸成型的极板;所述竖筋2.2的纵截面为锥形。
实施例3:
与上述实施例1不同的是:竖筋2.4的纵截面为梯形,底部宽度∶顶部宽度=0.1∶20;蓄电池盖1上除有2个通风帽3外,还有1个传感器孔。
实施例4:
与上述实施例1不同的是:图3是竖筋2.4的截面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竖筋上有凸出部分横筋2.3,横劲的形状为半圆形或者半椭圆形。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7243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