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银导电浆料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73105.3 | 申请日: | 2009-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0497B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国;曾晓雁;王小叶;李祥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B1/00 | 分类号: | H01B1/00;H01B1/02;H01B13/00;B82B3/00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曹葆青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导电 浆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浆料制备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纳米银导电浆料。
背景技术
电子浆料是集材料、冶金、化工、电子技术于一体的电子功能材料,是混合集成电路、敏感元件、表面贴装技术、电阻网络、显示器、以及各种电子分立器件等的基础材料。它以高质量、高效益、技术先进、使用广等特点在信息、电子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计算机、测量与控制系统、通信设备、医用设备、汽车工业、传感器等诸多领域。
电子浆料作为一种具有特定功能(如导电、磁性、电阻等)的基础电子材料,通常包括功能相、粘结相和载体相等三种组分。传统的微米浆料,由于采用的功能相粉体的粒径通常在微米量级,因此由其制得的图案的最大分辨率通常在100μm左右;而且为了获得良好的器件性能(如导电性等),需要采用很高的烧结温度(通常大于600℃)。为了使图案的分辨率达到100μm以下,并采用较低的烧结温度,电子浆料功能相的粒径尺寸就需要控制在纳米数量级,这类浆料也叫纳米浆料。它是一种高性能的电子浆料,能很好地用于微细尺寸直接布线及柔性基板导电线路制造。
银是所有金属中导电性最好的一种金属(电导率为6.62×105S·cm-1),是价格最便宜的贵金属,而且其化学惰性好。粒径在微米、亚微米、纳米级的银颗粒被广泛用作导电浆料的功能相。采用纳米银粉作功能相制备纳米导电浆料,具有很大的优势。
关于纳米银导电浆料,目前见诸于文献报道的主要有:将纳米银粉通过机械的、物理的方法经研磨、球磨等分散于载体相中,制得相对均匀稳定的浆料。如中国专利文献CN1202531C报道了一种将纳米银粒子分散于环氧树脂及其固化剂中,得到一种低纳米银含量的导电浆料,但所得浆料在150-170℃固化成型后,其电阻率高达10-3Ω.cm;中国专利文献CN1687992A公开了一种将银粉、低融玻璃粘结相和载体相等在容器中搅拌分散均匀,再进行三辊研磨,最后得到烧结温度在550℃左右的浆料。这些纳米浆料通常存在以下一些缺点:在烧结或固化成型后,有较高电阻率,导致其导电性不好;或浆料中含有玻璃粘结相,导致后期需要很高的烧结温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纳米银导电浆料,该导电浆料分散均匀,稳定性好,不含玻璃粘结相,具有低的烧结温度,并且导电性好,具有低的电阻率。
本发明提供的纳米银导电浆料,其特征在于:该导电浆料由导电功能相和载体相构成。其中,导电功能相为纳米银颗粒,其质量百分比为10~70%,其余为载体相;载体相由多种组分构成,其各组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分散剂2~20%、流平剂5~20%、触变剂0~10%和增稠剂2~20%,其余为溶剂;
所述纳米银颗粒为粒径在1~100nm的银颗粒;
所述分散剂为司班-85、卵磷脂、聚乙烯吡咯烷酮、十二烷基磺酸钠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中的任一种;
所述流平剂为醋酸丁基纤维素、有机硅油、乙二醇丁醚和聚丙烯酸中的任一种;
所述触变剂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或氢化蓖麻油;
所述增稠剂为乙基纤维素、丁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乙基纤维素和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溶剂为松油醇、磷酸三丁酯、柠檬酸三丁酯和丁基苄必醇中的至少一种。
为了更进一步提高纳米银导电浆料的性能(如易分散性和分散稳定性),也可以采用按照下述过程制备的“湿”纳米银颗粒:
(1)搅拌下,向硝酸银水溶液中加入络合剂,形成硝酸银的络合物水溶液,再向该络合物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并调节溶液值至9~12之间,得到均相溶液,该均相溶液中硝酸银的总体浓度为5~100g/L;所述络合剂为溶于水的有机胺、氨水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中的任一种或几种,络合剂的加入量为使加入过程中生成的沉淀刚好溶解的量;所述表面活性剂为C8~C18的脂肪酸或脂肪酸盐中的任一种或几种,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在其临界胶束浓度之上;
(2)再在剧烈搅拌下,向上述均相溶液中逐滴滴加还原剂溶液,室温反应;所述还原剂为硼氢化钠、水合肼、甲醛和抗坏血酸中的任一种或几种,其用量比按反应当量计算的量多0.01~2倍。
(3)在反应完成后,降低搅拌速度,向步骤(2)得到的体系中加入磷酸,该磷酸的体积百分比浓度为15~25%,用以调节体系的pH值为2~7,之后静置,使纳米银颗粒析出,将其分离,再用有机溶剂洗涤,再次分离,即得“湿”纳米银颗粒;所述有机溶剂为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丙酮、乙酸乙酯中的任一种或几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731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