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油尾气净化工艺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300013.X | 申请日: | 2009-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593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2 |
发明(设计)人: | 刘昌林;谭绍兵;张金阳;陈世江;倪承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攀枝花市攀研科技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攀枝花新钢钒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00 | 分类号: | B01D5/00;B01D46/00;F04D29/70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世平 |
地址: | 611731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含油 尾气 净化 工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油尾气分离工艺及设备,尤其是一种大型离心式气体压缩机或透平设 备的含油尾气净化工艺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大型气体压缩设备及透平设备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尾气,其温度一股在40~ 70℃,尾气中夹带的润滑油一股以油蒸汽或者液态油滴的形式存在,为了使排放的尾气不致 污染环境,同时,也为了使润滑油得到回收利用,通常会使用尾气净化装置对含油尾气进行 处理后再行排放。
现有的含油尾气净化工艺主要有以下几种。
水雾喷淋法:风机抽吸尾气进入水雾喷淋净化器内,经水雾洗涤,使含油尾气净化,油 进入水中,排至废水池。其存在的缺陷:一是除油率仅在60%左右,外排不达标;二是要产 生二次污染,含油废水必须进行再处理。
高压静电法:风机抽吸尾气进入高压电场,油滴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被极板捕集,使尾气 得到净化。其存在的缺陷:净化效果受极板被油状况的影响较大,需定时清洗极板,极板腐 蚀严重,产生的含油废液需处理。
物理拦截法:包括滤网填料式或挡板式拦截法,前者以金属丝网、活性炭粒等填料或聚 丙烯吸油滤料对油滴进行捕集,后者采用挡板处理,尾气中油雾颗粒在惯性力的作用下,与 折叠挡板发生碰撞,被捕集下来,达到净化目的。其存在的缺陷:除油率低,处理后外排难 以达标。
大型气体压缩设备及透平设备对含油的压缩空气一股采用的是滤网拦截法,即以金属丝 网、活性炭粒等填料或聚丙烯吸油滤料对油滴进行拦截,使尾气得到净化。其存在的问题是: 使用周期短,净化效果差,难以满足离心式空气压缩机润滑油尾气的净化要求。现用于螺杆 式压缩机压缩空气的油雾分离器,其净化效果好,但运行压力0.4~0.8MPa,无法在外排油烟 尾气净化方面使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含油尾气净化工艺净化效果不好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 供一种净化效果好的含油尾气净化工艺及用于该种净化工艺的含油尾气净化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含油尾气净化工艺,含油尾气净化工艺,含 油尾气由净化装置的进气口吸入,经过滤后由排气口排出,过滤前对含油尾气进行油、气冷 却分离,除去了一部分的油,也使尾气可夹带的颗粒物被除去,过滤气阻<4000Pa。
在冷却分离时,采用间接冷却分离装置对含油尾气进行间接冷却和分离。
含油尾气净化装置,包括进气口和排气口之间的净化通道,净化通道上设置有过滤器, 过滤器与进气口之间的净化通道上设置有冷却分离装置,所述冷却分离装置为间接冷却分离 装置,间接冷却分离装置设置有尾气通道和冷媒通道,尾气通道设置在进气口和过滤器进气 口之间的净化通道上,冷媒通道接入冷媒供给系统,冷却分离装置的底部设置有排油口,尾 气通道和冷媒通道的走向设置为螺旋线。
过滤器的过滤气阻<4000Pa。
所述过滤器包括底板、底板周边的外壁和外壁上的密封盖,筒状复合滤芯安装在底板上 的滤芯底座上,筒状复合滤芯的底部设置为滤器进气口,过滤器出气口设置在外壁上,筒状 复合滤芯通过设置在底板上的滤芯固定杆和固定螺丝固定,过滤器上设置有排油孔,排油孔 设置在底板或外壁上,排油孔的位置低于筒状复合滤芯的位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含油尾气由净化装置的进气口吸入,油、气经冷却降温,油蒸汽 不断冷凝,微小油滴不断聚集成较大油滴,于螺旋形尾气通道内在离心力和重力的作用下与 尾气分离,然后,尾气再进入过滤器进一步净化后由排气口外排,比单纯的过滤处理的净化 效果更好;含油尾气经冷却分离处理后,尾气中40~50%的油及颗粒物被去除,显著降低了过 滤器的运行负荷;因此,过滤器中可采用运行气阻<4000Pa的复合滤芯或者层叠的过滤板, 除油率高,单位面积处理气量可达到300m3/h.m2以上,排气口外排烟气含油量可控制在3mg/m3以下,能有效回收润滑油,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攀枝花市攀研科技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攀枝花新钢钒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攀枝花市攀研科技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攀枝花新钢钒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30001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氧化锌/氧化铟纳米异质结光催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翘翘板自行轨道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