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滚动识别元件的锁具无效
申请号: | 200910301952.6 | 申请日: | 2009-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81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发明(设计)人: | 沈晓槎;蒋小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阳市盛堡锁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27/00 | 分类号: | E05B27/00;E05B15/00;E05B19/0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韩洋;吴彦峰 |
地址: | 618000 四川省德阳***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滚动 识别 元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锁具,尤其是一种改进了内部弹子结构的具有滚动识别元件的锁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各类机械锁具在钥匙插入后,推动识别元件,当钥匙上的编码正确推动识别元件至开启位置时,与识别元件相互接触的启闭元件也随之解除了对锁芯和锁壳体之间的限制,锁芯可以相对锁壳体转动。其中,识别元件与钥匙之间是滑动接触,识别元件在承受钥匙的侧向推力时还要沿着其轴向运动,导致摩擦阻力加大,造成识别元件的识别点相对较快的磨损,降低了识别元件运动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滚动识别元件的锁具,该锁具通过改变锁具内部识别元件结构,使识别元件运动时由滑动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识别元件移动平稳、磨损低。
一种具有滚动识别元件的锁具,包括具有滚动识别元件的锁具壳体和锁芯,以及内部安装在识别元件槽内的识别元件和与识别元件相接触的启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识别元件与钥匙接触的外轮廓线是圆形。
本发明的附加技术方案如下:
优选地,所述的识别元件是一个圆柱体,其中轴线与其在识别元件槽内移动的方向垂直,并且该圆柱体的中轴线垂直于钥匙插入方向。
优选地,所述启闭元件安装在壳体内的启闭元件槽内,启闭元件尾端安装有弹簧,在具有滚动识别元件的锁具处于闭锁状态下,启闭元件滑动延伸至识别元件槽内其自由端与识别元件接触,在具有滚动识别元件的锁具处于开锁状态下,启闭元件滑动至启闭元件槽内。
优选地,所述识别元件圆形外轮廓中轴线上有一个通孔,启闭元件上有一啮合部分,该啮合部分的自由端与识别元件接触,在开锁状态,当识别元件移动至具有滚动识别元件的锁具开启位置,该啮合部分由通孔中通过,启闭元件移动至锁芯内部,在闭锁状态下,识别元件与启闭元件接触,阻止启闭元件移动,部分启闭元件位于壳体上对应的凹槽中。
优选地,所述的识别元件是一个球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当钥匙插入时,识别元件在钥匙的推动作用下在识别元件槽内滚动着升降,减小了识别元件的摩擦阻力,有利于识别元件的稳定移动,并延长了识别元件的使用寿命;而利用识别元件中的通孔和启闭元件配合的结构可以将启闭元件整合到锁芯中,有利于具有滚动识别元件的锁具的装配,提高生产效率,并且该结构可以适用于不同结构的具有滚动识别元件的锁具;当识别元件为球体时,可以进一步优化滚动摩擦的效果,但是球体所占用的立体空间较大。
附图说明
本发明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图1所示是本发明具有滚动识别元件的锁具的具体实施例。
图2所示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识别元件的侧视图。
图3所示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2。
图4所示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3;图5是图4中调整块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具有滚动识别元件的锁具,类似于传统弹子锁的结构,包括壳体4,安装在壳体4内可转动的锁芯5,启闭元件2安装在壳体4内的启闭元件槽内,启闭元件2尾端安装有弹簧1,启闭元件2的自由端可以于识别元件3接触,不同于传统弹子锁的识别弹子,本实施例中的识别元件3是一个圆柱体,识别元件3的侧视图如图2所示,其中轴线与其在识别元件槽内移动的方向垂直,并且该圆柱体的中轴线垂直于钥匙6插入方向,在具有滚动识别元件的锁具处于闭锁状态下,启闭元件2滑动延伸至识别元件槽内其自由端与识别元件3接触,阻止锁芯5相对于壳体4的转动,在具有滚动识别元件的锁具处于开锁状态下,钥匙6推动识别元件3向上滑动至开锁位置,识别元件3推动启闭元件2至启闭元件槽内并且二者接触面/点位于锁芯5与壳体4接触面上,启闭元件2解除锁芯5和壳体4之间的限位,锁芯5可以相对壳体4转动。
在上述实施例中的识别元件3也可以是球体,球体会获得更好的减小摩擦效果,但是会占用较大的体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阳市盛堡锁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德阳市盛堡锁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30195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