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音圈马达组合有效
申请号: | 200910303118.0 | 申请日: | 2009-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244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2 |
发明(设计)人: | 周代栩 | 申请(专利权)人: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33/18 | 分类号: | H02K33/18;H02K5/00;G03B13/34;G02B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马达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防抖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相机模组中的音圈马达组合。
背景技术
相机模组通过快门控制光线投射到影像感测器的时间长短,比如,快门速度为1/2秒时,表示影像感测器感光的时间为1/2秒,若在这1/2秒内由于抖动的原因同一束光线在影像感测器上发生移动,影像感测器就会记录下该光线的运动轨迹,使拍摄的照片模糊不清。为了补偿由于抖动造成的光线偏移量,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出现利用影像稳定系统以防止抖动的相机模组。具体请参阅Cardani B.等人2006年4月在Control Systems Magazine,IEEE(Volume 26,Issue 2,Page(s):21-22)上发表的论文“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for digital cameras”。
相机模组的防抖技术主要分为电子防抖和光学防抖两大类。其中,电子防抖主要指在相机模组上采用强制提高影像感测器的感光参数同时加快快门并针对影像感测器上大约2/3面积上取得的图像进行分析,然后利用边缘图像进行补偿的防抖技术,但由于在图像处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抛弃部分图像信息,因此实际上电子防抖技术降低了影像感测器的利用效率
光学防抖技术又可分为成像器件防抖和镜头防抖两类。成像器件防抖主要指在感知相机模组抖动后,改变影像感测器的位置或角度来保持成像的稳定性,但成像器件防抖需采用高精度的机构改变影像感测器的位置或角度,相应地大大增加了相机模组的制造成本。镜头防抖主要指在镜头模组中设置专门的防抖补偿镜片,根据相机模组的抖动方向和程度,补偿镜片相应调整位置和角度,使光路保持稳定,但增加额外的补偿镜片会增加相机模组在光轴方向的总高度,不利于相机模组的轻薄化以及在轻薄手机上的推广应用。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无需设置专门的防抖补偿镜片、结构简单且可有效降低相机模组在光轴方向的总高度的音圈马达组合。
发明内容
下面将以具体实施例说明一种音圈马达组合。
一种音圈马达组合,包括音圈马达、框体、电磁驱动单元和弹性组件,该电磁驱动单元用于驱动音圈马达相对框体在垂直于音圈马达中心轴方向的平面内移动,该弹性组件包括内框、外框以及两端分别连接于该内框与外框之间的四个微弹簧,该内框与音圈马达相连固定,该外框与框体相连固定,从而该弹性组件将音圈马达弹性悬挂于框体上。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的音圈马达组合利用弹性组件的内框与音圈马达相连固定,外框与框体相连固定,并利用连接于该内框与外框之间的四个微弹簧将音圈马达弹性悬挂于框体上,使得该音圈马达在驱动其内的镜片沿中心轴方向移动进行对焦的同时,还可在电磁驱动单元的驱动下相对框体在垂直于音圈马达中心轴方向的平面内移动以修正抖动,其无需设置专门的防抖补偿镜片,结构简单且可有效降低相机模组在光轴方向的总高度,有利于相机模组的薄型化,且节省了使用防抖补偿镜片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音圈马达组合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2的磁铁组件与线圈组件排列方式示意图。
图4是图2的IV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技术方案第二实施例提供的音圈马达组合的微弹簧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方案的音圈马达组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2,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音圈马达组合100,包括音圈马达10、框体20、电磁驱动单元30和弹性组件40。该电磁驱动单元30用于驱动音圈马达10相对框体20在垂直于音圈马达10中心轴方向的平面内移动。该弹性组件40包括内框42、外框44以及两端分别连接于该内框42与外框44之间的四个微弹簧46。该内框42与音圈马达10相连,该外框44与框体20相连,从而该弹性组件40将音圈马达10弹性悬挂于框体20上。
该音圈马达10在两相互垂直方向上开设有第一置磁部11与第二置磁部12。该音圈马达10内收容有镜片(图未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3031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利用压电原理的水能发电技术
- 下一篇:一种具有双刚度轴的飞轮储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