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显示器驱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306704.0 | 申请日: | 2009-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132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13 |
发明(设计)人: | 许义忠;柯瑞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36 | 分类号: | G09G3/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显示器 驱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器驱动方法,特别是一种用于解决液晶显示器像素充电不足的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在大尺寸的液晶显示器中,因为信号在线路中的传递距离较长,所以会产生信号的延迟。如图1所示,当栅极信号在扫描线(Scan Line)上传递时,会因为距离栅极驱动器(Gate Driver)越来越远而明显产生延迟,造成栅极信号与数据信号之间的偏移,使像素充电时间不足。又如图2所示,当数据信号在数据线(Data Line)上传递时,会因为距离源极驱动器(Source Driver)越来越远而明显产生延迟,造成数据信号与栅极信号之间的偏移,同样会使像素充电时间不足。
另外,如图3所示,当栅极信号在扫描线传递时,会因为距离栅极驱动器(Gate Driver)越来越远而明显产生衰减,进而使像素在充电时无法获得足够的栅极导通电压,造成像素充电不足。上述几种信号的延迟及衰减,均会造成像素充电不足,进而导致显示画面产生异常及画面整体均匀度不佳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像素充电不足的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能使像素充电较为充足的液晶显示器驱动方法。
于是,本发明的一种液晶显示器驱动方法,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A)将该液晶显示器的一显示画面区分成多个分别对应多个驱动器的画面区域;
(B)依据该等画面区域个别显示特性的差异,产生多个改变驱动电压或导通时间的调像信号;及
(C)分别输入该等调像信号到至少一部分的驱动器。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驱动方法,其依据显示画面划分的各个画面区域个别显示特性的差异产生调像信号,在调像信号输入至该等驱动器后可改变其驱动电压或导通时间,即可使对应的多个像素得到完全充电,从而改善因信号在传递过程中衰减、延迟产生的像素充电不足,使得该显示画面的整体显示特性得以改善。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液晶显示器数据信号与栅极信号产生偏移的一种情形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液晶显示器数据信号与栅极信号产生偏移的另一种情形的示意图;
图3是栅极信号产生衰减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用于解决液晶显示器像素充电不足的方法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系统配置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电路图,说明每一伽马电压产生器均由相互串联的一电阻与一电容组成;
图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示意图,说明沿一第一方向将一显示画面区分成多个分别对应多个源极驱动器的画面区域;
图8是本发明用于解决液晶显示器像素充电不足的方法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一系统配置图;
图9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多个控制信号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一示意图,说明沿一与该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将该显示画面区分成多个分别对应多个栅极驱动器的画面区域;
图11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经过调整后的一数据信号与一栅极信号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4、图5及图6,图4是本发明用于解决液晶显示器像素充电不足的方法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流程图,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系统配置图,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电路图,说明每一伽马电压产生器均由相互串联的一电阻与一电容组成。本发明液晶显示器驱动方法的第一较佳实施方式是适用于对一液晶显示器1的显示特性进行调整,该液晶显示器1具有多个源极驱动器2、多个栅极驱动器3及多个分别与该等驱动器2、3电连接的像素(图未示),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A)区分成多个画面区域:将该液晶显示器1的一显示画面11沿一第一方向X区分成多个分别对应该等源极驱动器2的画面区域111(如图7所示,图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示意图,说明沿一第一方向将一显示画面区分成多个分别对应多个源极驱动器的画面区域),每一画面区域111中具有多个个像素,其中该等源极驱动器2是沿该第一方向X设置,该等栅极驱动器3是沿一垂直于该第一方向X的第二方向Y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3067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颗粒活性炭复合滤芯
- 下一篇:上向流纤维束过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