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车辆荷载作用位置识别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307854.3 | 申请日: | 2009-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66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0 |
发明(设计)人: | 谭忆秋;董泽蛟;陈凤晨;程小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D5/26 | 分类号: | G01D5/26;G01L1/24;G01B11/16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吉东 |
地址: | 150001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光纤 光栅 传感 技术 车辆 荷载 作用 位置 识别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荷载作用位置识别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车辆荷载作用位置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在大型土木工程结构、航空航天和能源化工等领域的质量监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述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利用光纤光栅传感器实现,光纤光栅传感器具有以下优点:光纤光栅传感器的传感头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并且外形可变,适合埋入大型结构中,可以测量结构内部的应力、应变及结构损伤等情况,同时稳定性和重复性好;光纤光栅传感器与光纤之间存在天然的兼容性,易与光纤连接,低损耗,光谱特性好且可靠性高;光纤光栅传感器具有非传导性,对被测介质影响小,又具有抗腐蚀、抗电磁干扰的特点,故适合在恶劣环境中工作;光纤光栅传感器轻巧柔软,可以在一根光纤中写入多个光栅构成传感阵列,进而与波分复用和时分复用系统相结合实现分布式传感;光纤光栅传感器所测量的信息是波长编码的,所以,光纤光栅传感器不受光源的光强波动、光纤连接损耗、光纤祸合损耗以及光波偏振态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其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高灵敏度和高分辩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光纤光栅传感器也被广泛应用于道路工程的质量监测中,通过光纤光栅传感器的有效信息监测数据来评价路面的长期使用性能并解决道路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但是车辆在道路上行驶的位置是随机的,即车辆荷载作用位置不确定,而定位车辆荷载作用位置对路面信息监测又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对路面信息进行实时监测时如何获取车辆荷载作用位置对于路面结构的计算和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光纤光栅传感器在对路面信息进行实时监测时无法获取车辆荷载作用位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车辆荷载作用位置识别方法。
本发明的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车辆荷载作用位置识别方法的过程为:
步骤一:将光纤光栅传感器组横贯于被测道路横断面内,所述光纤光栅传感器组水平方向埋设,并且所述光纤光栅传感器组内各光纤光栅传感器等距排布,将数据采集仪的光纤通道与所述各光纤光栅传感器的数据传输线一一对应连接,利用所述数据采集仪实时采集光纤光栅传感器组输出的应变数据;
步骤二:当车辆荷载作用于埋设所述光纤光栅传感器组的道路横断面上方时,所述数据采集仪获得光纤光栅传感器组输出的应变数据,所述应变数据为正值或负值;
步骤三:根据所述的应变数据为正值或为负值来判断车辆荷载作用位置,具体判断过程为:当光纤光栅传感器输出的应变数据至少为一个正值时,且当与所述正值应变数据所对应的光纤光栅传感器相邻两侧的光纤光栅传感器所输出的应变数据均为负值时,车辆荷载作用位置为所述正值应变数据所对应的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埋设位置或为距离发出正值应变数据的光纤光栅传感器水平横向距离为1/2间隔的范围内;当光纤光栅传感器输出的应变数据至少为一个正值时,且当与所述正值应变数据所对应的光纤光栅传感器只有一侧包含其他光纤光栅传感器时,所述正值应变数据所对应的光纤光栅传感器所邻近的两个光纤光栅传感器所输出的应变数据均为负值时,车辆荷载作用位置为所述正值应变数据所对应的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埋设位置或为在所述光纤光栅传感器组内水平横向距离所述埋设位置为1/2间隔的范围内;当光纤光栅传感器输出的应变数据为一个负值时,且当与所述负值应变数据所对应的光纤光栅传感器只有一侧包含其他光纤光栅传感器,所述负值应变数据所对应的光纤光栅传感器所邻近的两个光纤光栅传感器所输出的应变数据均为负值时,车辆荷载作用位置在水平横向距离所述光纤光栅传感器组1/2间隔范围之外,且在水平横向距离所述光纤光栅传感器组间隔范围之内。
本发明在步骤一中所述的光纤光栅传感器组由第一光纤光栅传感器、第二光纤光栅传感器、第三光纤光栅传感器、……和第N光纤光栅传感器组成,所述各光纤光栅传感器以间隔串联水平横向布设,所述间隔在1倍待测荷载宽度与2倍待测荷载宽度之间,所述间隔以1倍待测荷载宽度为佳,所述待测荷载宽度为车辆轮胎与路面接触时的车辆一个轮胎水平横向的宽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30785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