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缓释型骨架式TiN/Cu-Zn金属层抗菌薄膜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308258.7 | 申请日: | 2009-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054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田修波;韦春贝;巩春志;杨士勤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23C14/14 | 分类号: | C23C14/14;C23C14/35;A01N59/20;A01N59/16;A01P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缓释型 骨架 tin cu zn 金属 抗菌 薄膜 制备 方法 | ||
1.缓释型骨架式TiN/Cu-Zn金属层抗菌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缓释型骨架式TiN/Cu-Zn金属层抗菌薄膜的制备方法如下:一、将基体放入真空室靶台上,在真空室真空度为2×10-3Pa的条件下将基体加热至200℃,然后在氩气流量为10sccm~20sccm、射频功率为300W、基体负偏压为800V、脉冲频率为10kHz、脉冲宽度为30μs的条件下对基体表面进行溅射清洗20min;二、在氩气流量为6sccm、氮气流量为2sccm、沉积气压为0.56Pa、基体沉积偏压为复合偏压的条件下转动真空室的靶台,在基体表面交替沉积TiN层和Cu-Zn金属层,至膜层总厚度为0.1μm~10μm,其中膜层中第一层和最外层为TiN层,每次在基体表面沉积TiN层的量平均为1.0×1016~2.0×1017个分子/cm2,每次在基体表面沉积金属层的量平均为1.0×1016~1.3×1017个原子/cm2,金属层中Zn的原子百分比为0%~10%,Cu的原子百分比为90%~100%,得到缓释型骨架式TiN/Cu-Zn金属层抗菌薄膜;其中步骤二所述复合偏压中直流电压为80V、耦合脉冲电压为200V、脉冲频率为10kHz、脉冲宽度为30μs;步骤二中Ti靶采用直流磁控溅射电源,溅射电流为0.6A,Cu-Zn靶采用磁控溅射射频电源,射频功率为300W。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释型骨架式TiN/Cu-Zn金属层抗菌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所述的基体为金属、陶瓷或塑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释型骨架式TiN/Cu-Zn金属层抗菌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为不锈钢、铝合金、钛合金、铜合金或低碳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释型骨架式TiN/Cu-Zn金属层抗菌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陶瓷为氧化铝、氧化锆或碳化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释型骨架式TiN/Cu-Zn金属层抗菌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塑料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碳酸酯或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6.根据权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缓释型骨架式TiN/Cu-Zn金属层抗菌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Ti靶中Ti的质量含量为99.99%。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缓释型骨架式TiN/Cu-Zn金属层抗菌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的Cu-Zn靶中Cu的质量含量为62%,Zn的质量含量为38%,所述的Cu为H62黄铜。
8.根据权利要求1、2、3、4、5或7所述的缓释型骨架式TiN/Cu-Zn金属层抗菌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膜层总厚度为1.59μ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缓释型骨架式TiN/Cu-Zn金属层抗菌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每次在基体表面沉积TiN层的量平均为1.7×1016个分子/cm2。
10.根据权利要求1、2、3、4、5、7或9所述的缓释型骨架式TiN/Cu-Zn金属层抗菌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每次在基体表面沉积金属层的量平均为3.3×1016个原子/cm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308258.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