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接收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308924.7 | 申请日: | 2009-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503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发明(设计)人: | 陆洪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陆洪瑞 |
主分类号: | B65G51/30 | 分类号: | B65G51/30;B65G51/28;B65G5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9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收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动管道传输系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接收用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气动管道传输系统是现代化的快速物流传输工具。气动管道传输系统应用在医院、银行、办公楼、超市、生产车间、实验室等每日需要有大量物品传送的场所。可以传送病历、诊断书、药品、化验单、票据、现金、文件等任何适当体积的物品。物品在传输时置入传输载体中,如专用的传输筒,传输筒保证物品在传送的过程中不受损坏。气动管道传输系统在管道中将物品从一个工作站传送到另外一个工作站,不仅能够有效保证传送物品的安全,而且能够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但是现在所有气动管道传输系统的接收均采用,传输器撞击传输系统,进行拦截接收;这样容易造成部件的损坏。本发明彻底解决了该问题。
发明内容
一种接收的方法,
1在气动传输管道的预设发送和接收工作站的两端的外侧安装吹风机;在接收工作站的管道壁上开有开口;在发送工作站处开放入口和密封门;
2将传输器通过放入口,放入传输管道,密封门密闭;
3设在放入传输器的一端的管道上的吹风机启动,将传输器沿传输管道吹向预定接收工作站的开口处,当接近于接收工作站的开口处时,另一端的吹风机启动,此时双向气流的共同作用,将传输器运至出口处。
优选地
将传输器从出口处排除。
优选地
1、在需接收的工作站安装一侧向开口,并在开口处安装一可开启和关闭的密封门的工作控制箱;控制箱两端为敞开口与两侧的传输管道连接;
2、在传输系统的两端安装吹风机;
3、工作时,将传输器从发送口放入传输管道,接收工作站的控制箱的门开启,其它工作站的门关闭;
4、两端的吹风机同时启动,将传输管道的传输器吹到接收端的控制箱的开口出,将传输器排除。
优选地
传输器在控制箱的开口处靠自重落处。
优选地
传输器在控制箱的开口处在气流的作用下不撞击任何物体的导引就可以排除到工作站的控制箱外。
优选地
传输器在控制箱的开口处在气流的作用下不撞击任何物体的导引就可以排除到工作站的控制箱外。
优选地
传输器在开口处被侧向气流吹出;或传输器在开口处被侧向气流吸出。
优选地
接收工作站的控制箱上的开口处的侧壁上连接有吹气源管。
优选地
接收工作站的控制箱上的开口处的侧壁上安装有多个吹气嘴。
优选地
接收工作站的控制箱上的开口处装有抽风气源口。
优选地
双向吹风机同时启动。
优选地
风机延时停;或传输器排出风机停。
优选地
两端风机分别启动两次。
一种接收的装置,
在接收工位的管道上,设置一传输器可以排出的口;并安装一可将口全开和全关的构件;关闭时传输器可以通过接收工位。
进一步的
所述一构件全开时传输器可以从排出的口排除;全关时将接收工位形成完整的传输器可以通过的传输通道。
进一步的
在接收工位处的管道断开;在断开口处传输器可以排出;并安装一可全开全关一段管
进一步的
所述一段管上连接驱动装置,用于将管复位和移开。
进一步的
所述管的下侧安装一挡板,便于传输器的落下。
进一步的
接收工作站两端的传输器出口的距离大于传输器的长度;以使传输器可以顺利的从断开处落下。
进一步的
在接收工位的管道壁的下侧,设置一传输器可以排出的口;并安装一可全开全关门。
进一步的
包括吹风机,安装在传输管道的两侧,用于为传输管道内提供正压气流;包括开口,设置在工作端出的管道的侧壁上,用于排除传输器;包括开口密封门装置,安装在开口处,用于待机时将开口密封,接收时将开口打开。
进一步的
所述密封门装置,由密封门和门驱动组成。
进一步的
所述密封门枢接在开口处或用轨道连接在开口处,用于待机时将开口密封;接收时将开口开启。
进一步的
所述门驱动,包括机械驱动和气流驱动;所述机械驱动包括电磁铁直接驱动,或电机轴上安装曲拐、曲拐带动拉杆拉动门摆动;或用转角电磁铁代替电机。
进一步的
在接收工作站的控制箱上的开口处安装有吹风装置或吸风装置,用于对传输器从开口处排除提供排除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陆洪瑞,未经陆洪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30892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