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减振座椅有效
申请号: | 200910310001.5 | 申请日: | 2009-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086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李书福;杨健;赵福全;万杰;刘强;马芳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54 | 分类号: | B60N2/54;B60N2/235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张智平;陆永强 |
地址: | 317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座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减振座椅,特别是一种汽车减振座椅。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用户对汽车NVH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业界将噪声、振动与 舒适性的英文缩写为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统称为车辆的NVH问题。各大 汽车厂商投入大量的资金研究并改善车辆NVH性能,树立其品牌形象。目前国内外汽车行业 为改善汽车整车噪声振动性能,各大公司陆续开发了半主动悬架、主动悬架,空气弹簧、液 压悬置、变磁流液压悬置等新兴的NVH技术产品,同时也将液压及电子技术引入了NVH领域, 克服了传统机构无法自适应改善整车性能的缺陷。而座椅作为用户的最终传递对象,其隔振 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到乘员的舒适性、从而影响汽车销售。
传统的座椅一般采用弹簧和(或)泡沫塑料来进行减振,而这种减振材料本身存在一些 不足:泡沫塑料块透气性差,炎热夏天使人感觉烦躁不适,且一般驾驶员座椅所使用的弹簧 阻尼小,缓冲效果差,反弹力大,当车在不平道路上行驶时,上下颠簸厉害,容易使人疲劳 且晕车。为此,一些厂家对座椅进行了进一步的设计,克服了一些原来的缺点,但还存在着 一些问题。
如专利(CN2180511Y)所公开的一种减振座椅,包括靠背、座面架、座架、交叉构件、 钢丝绳弹簧和阻尼器构成,在靠背下端对应的座面架和座架之间装有一个阻尼器,由钢丝绳 弹簧和阻尼器共同为座椅提供弹性,使座椅能够减振。该减振座椅能够克服减振材料带来的 不适,但本身的设计上也存在的一定的缺陷。阻尼器只有一个且设在靠背下方,能缓冲靠背 向后的冲击,但对于汽车在减速或急刹车时座椅向前的冲击则无法缓冲,影响座椅的减振效 果。而原有的钢丝绳弹簧的弹性形变范围有限,只能在拉伸时受力,在压缩时不受力,对座 椅在汽车行驶时所产生的冲击减振效果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设计合理、可靠性好、减振效果 好的减振座椅。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减振座椅,包括下支座、上支座和与上 支座相连的靠背,所述的上、下支座两侧之间设有交叉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支 座之间设有弹簧并且对称分布有若干个阻尼器。
本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汽车在颠簸路面和剧烈速度变化的时候都会使车体产生振动, 振动通过车体上的各个部件传递至座椅的下支座上,下支座通过弹簧、阻尼器和交叉构件传 递给上支座。在这个过程中,弹簧将大能量的振动转化为多次的小能量振动,阻尼器将小能 量振动的次数降低,消除振动。使用者坐在上支座上,车体上的振动传递至使用者身上时, 绝大部分振动已经被消除了,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本装置的若干个阻尼器对称的分布在上 、下支座之间,减振座椅各个方向都能良好减振,无论座椅受到那个方向的冲击都可以正常 的将振动大幅消除。
在上述的一种减振座椅中,所述的阻尼器的数量为2个,且对称分布在上、下支座的前 后两侧。汽车最主要的冲击来自于加速或急刹车的时候,座椅的前后两个侧部设有阻尼器后 ,能够最大幅度的降低因加速或急刹车引起的振动。
在上述的一种减振座椅中,所述的弹簧位于上、下支座的中部。弹簧在该位置受力均匀 ,能够有效的缓冲上、下支座之间的冲击。
在上述的一种减振座椅中,所述的弹簧和上、下支座之间还设有能够固定弹簧的上、下 定位件,所述的上、下定位件分别和上、下支座固连。上、下定位件使弹簧不会在使用中移 动,确保弹簧弹性作用力着力点的精确性。
在上述的一种减振座椅中,所述的弹簧和上、下定位件之间还设有橡胶垫。橡胶垫能起 到一定的增大受力面积的作用。
在上述的一种减振座椅中,所述的靠背和上支座连接处设有能够调节靠背仰角的调节器 。随着使用者的身体的不同,所需要的靠背的仰角也不一样,调节器可以根据使用者实际的 需要来调节靠背的仰角。
在上述的一种减振座椅中,所述的调节器包括固设在上支座上的固定架和固设在靠背上 的齿轮,所述的齿轮穿设在固定架内,所述的固定架上设有顶针和导向块,所述的顶针端部 卡在齿轮的两齿之间,该顶针与导向块滑动连接且当顶针沿导向块滑动时能够与齿轮分离, 所述的顶针尾部和固定架之间设有能使顶针复位的复位弹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3100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