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压注浆加固柱周土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312503.1 | 申请日: | 2009-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087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9 |
发明(设计)人: | 王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D3/12 | 分类号: | E02D3/12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张浩宇 |
地址: | 550004 ***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压注浆 加固 柱周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基土加固技术,特别是一种无压注浆加固柱周土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对地基土加固通常采用化学加固法和高压注浆法。化学加固法需采用碱液或水泥和水玻璃的双液型混合浆液等工业原料,成本较高,而且还需要考虑对环境污染的问题。高压注浆法容易出现跑浆、冒浆等现象,使用效果不是很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廉、工艺简单、能减少跑浆和冒浆现象的无压注浆加固柱周土的方法,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无压注浆加固柱周土的方法。该方法是先在要加固的桩周土钻注浆孔,然后采用无压自流方式在注浆孔内灌注水泥浆。
上述的无压注浆加固柱周土的方法中,钻注浆孔的顺序是先钻外圈,接着钻最内圈,最后钻中间圈。
前述的无压注浆加固柱周土的方法中,注浆孔间距为1.65m,水泥浆的稠度为750kg/m3。
前述的无压注浆加固柱周土的方法中,在灌注水泥浆过程中,对于吸浆量大的注浆孔进行间歇灌注并多灌,对吸浆量小的注浆孔则少灌,使每个注浆孔经过注浆后能看到1~2m深的水位。
为验证本发明的效果,申请人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一、贵州省遵义地区某工程的一列大型槽罐,其基础为37桩圆形承台(直径17.2m)。由于在回填土场地,采用本发明的方法按照先钻孔后无压注浆的步骤施工,使桩周土固结。加固至今已有一年半,槽罐地基情况良好;加固费用经核实为:平均1m3土花费49元,仅为化学加固法(单价180元)费用的27%,也仅为高压注浆法(单价150元)费用的33%。
实验二、加固试验对象是圆形承台的群桩。按本发明的方法钻注浆孔,顺序是先钻探外圈,接着钻最内圈,最后钻中间圈。钻孔间距参照规范确定。这次试验,开始时仍加压灌浆,当压力达到0.2~0.3Mpa时,灌浆孔的周围出现冒浆,即自动卸压到零。分析出现冒浆的原因是:场地回填的成分为粘土、碎石及块石,施工深桩时长时间地抽水把大量泥砂带着冲走,回填层中剩下的多是颗粒较粗的骨架,空隙率大,以致灌浆达到较低的压力就跑浆卸压了。由此,试验不再加压灌浆而是进行大面积无压注浆。在注浆过程中,派专职人员在注浆范围以外巡回观察,看灌注的水泥浆有无从别的通道、裂隙流走。经过4昼夜观察,未见漏浆现象,表明水泥浆是灌注在有效的范围内。当注浆完成后进行了检验:开挖1~2m时,明显看到填层内有新鲜的水泥浆,土层间、碎石间以及石块间粘结得很好。而且在周圈注浆时,发现大部分钻孔有满浆现象。据此可认为,无压注浆达到了设计预想的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方法既有效又经济,其采用低廉的水泥浆为加固材料,不用碱液,也不用水泥和水玻璃的双液型混合浆液,成本费用大大降低。本发明采用无压自流的灌浆方式,工艺和机具较简单,施工工期只有高压喷浆法工期的一半,而且能减少高压喷射方法所出现的跑浆、冒浆现象。本发明适用于桩周土固结,也能适用于其他地基土的加固。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先在要加固的桩周土钻注浆孔,然后采用无压自流方式在注浆孔内灌注水泥浆,对桩周土进行加固。钻注浆孔的顺序是先钻外圈,这样可以控制桩周土的灌浆范围,接着钻最内圈,以根据外、内圈钻探所见掌握场地回填的实际情况,最后钻中间圈。注浆孔间距参照规范确定,一般为1.0m~2.0m,数值的上下限相差很大,本发明按实际情况经仔细研究最好是1.65m。水泥浆的稠度为750kg/m3,即1m3水泥浆用水泥750kg,比高压注浆方法(1m3水泥浆用水泥620kg)稠一些。灌注水泥浆过程中,对于吸浆量大的注浆孔进行间歇灌注并多灌,对吸浆量小的注浆孔则少灌,以最终达到每个注浆孔经过注浆后能看到1~2m深的水位为有效。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做出的各种变化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未经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3125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下一篇:车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