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容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02634.5 | 申请日: | 2009-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6482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16 |
发明(设计)人: | 神庭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新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G4/38 | 分类号: | H01G4/38;H01G4/224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曾旻辉 |
地址: | 日本京都府京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容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与电容器装置相关。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电容器装置中,并联着多个扁平形的电容器素子,通过在这些电容器并联体的两侧设置固定板,用捆扎带捆绑使之一体化,来构成电容器集合体,并将其与绝缘油或者绝缘气体一同密闭于槽中。图4为过去例子的示意图。1为做成扁平形的电容器素子,实际为一对电极箔与夹在其间的介质层一同卷成筒状,之后压成扁平形。现在,也有使用附着着金属的介质层来取代电极箔和介质层。多个电容器素子1并联构成了电容器并联体2。电容器并联体2的两侧设置有绝缘性的固定板3,4。固定板3,4可以使用压力板,塑胶板,强化塑胶板,电木板。
为了把电容器并联体2和与之相接的固定板3,4捆绑在一起,沿着电容器素子的高度方向,在不同的地方分别以绝缘性的捆扎带5,6加以缠绕,使之一体化。这样就构成了电容器集合体8。捆扎带5,6可以使用热融着性的塑胶制胶带。其后,将电容器集合体8与绝缘油或者绝缘气体一同密封于槽内(如图3所示)。这样就完成了一个电容器装置。
将这样构成的电容器集合体8如上所述密封于槽内的话,为了避免对地绝缘特性低下,电容器素子1的侧端面1A,1B和槽的侧内壁之间,必须保证足够的绝缘间隙。因此,固定板3,4的宽度和高度比电容器素子1的宽度和高度更大。这样就使电容器素子1的各侧端面1A,1B和捆扎带5,6间有了固定距离。
这样一来,在槽内,即便电容器集合体8在沿着固定板宽度方向(图4中的箭头P方向)移动,也有固定板3,4的侧端边缘3A,4A位于槽壁前,限制了移动的范围。因此,就避免了电容器素子1的侧端面1A,1B接触槽内壁。
实用新型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过去的电容器中,由于在电容器集合体8的制作过程中存在误差,存在着就电容器素子1沿着宽度方向错动的状态组装密封的事例。
另外,完成后的电容器装置在搬运或者运送途中,由于震动,同样有电容器素子1的错动现象。图5为错动现象发生时的状态示意图。
这样的错动发生时,由于电容器素子1的侧端面1A,1B被捆扎带5,6所阻,不能超越固定板3,4的侧端面3A,4A范围移动,但是,一旦发生这样的错动,电容器素子1的侧端面1A,1B就变得更为接近槽内壁。由此,电容器素子的对地绝缘特性变得低下,可靠性也下降了。
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有如下的特征。分别在固定板的一边的侧端边缘处设计了第一切口部位。接着,在另一边的侧端边缘处与第一切口部位不同高度的位置又设计了第二切口部位。最后,在各固定板的上下边缘处分别设计了第三切口部位。将电容器并联体和集合体捆缚在第一至第三捆扎带内。第一捆扎带穿过了第一切口部位内部,第二捆扎带穿过了第二切口部位的内部,并且,第三捆扎带穿过了第三切口部位的内部。
通过穿越各切口部位的第1至第3捆扎带,将电容器并联体和固定板捆绑在一起。即便电容器素子在横轴抑或纵轴方向错动,在电容器素子的错动方向有着第1,第2,或者第3捆扎带阻挡,使之不能超过捆扎带范围移动。因此,电容器素子就不可能接近固定板的侧端边缘。换句话说,即便电容器素子错动,也保证了电容器素子的侧端面与固定板的侧端边缘之间留有相当于各切口部位的深度的距离。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器装置中,将多个电容器素子并联,并利用固定板和捆扎带捆绑缠绕构成电容器集合体之时,由于电容器并联体的各侧面为捆扎带所阻挡,能够避免由于被捆绑的电容器素子的错动而导致对地绝缘特性低下的同时,也能够避免捆扎带的错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形态的示意图,同时为部分省略的电容器集合体的斜视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使用了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器装置的俯视图。
图4为过去的电容器集合体的斜视图。
图5为图4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3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新电机株式会社,未经日新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0263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