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锁与钥匙智能识别及自送电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02937.7 | 申请日: | 2009-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391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发明(设计)人: | 张彦著;芦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彦著;芦庆 |
主分类号: | E05B49/00 | 分类号: | E05B49/00;E05B35/00;E05B19/00;G08C1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008 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钥匙 智能 识别 送电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线感应供电智能锁具,特别是一种能自动指示锁具对应钥匙的智能锁具。
背景技术:
目前,工、矿、企事业单位的办公楼或大学的宿舍楼,楼内的所有房间的门锁多采用的同一家公司的同一型号产品。这就造成了大楼的管理员所持有的备用钥匙全部都是同样的外形,给区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管理员只能用贴胶布注明房间号的办法来区分。钥匙在使用过程中,上面的胶布容易脱落,一旦脱落,管理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重新核对。所以,这种办法效率低下,可靠性低。若在黑暗条件下,贴胶布就失去区分意义。而目前宾馆、酒店所采用的电子锁,虽然能克服上述的问题,但是其成本过于高昂,同时配套钥匙本身含有电池易漏电损坏,不利于大面积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原理为钥匙供电,利用锁主体和钥匙内部的智能模块相互通信,确认并指示出锁具对应钥匙的智能锁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线感应供电自动指示锁具,其特征在于锁具主体包含无线感应供电部分、自动识别部分组成;无线感应供电部分由安装于锁主体上的感应供电发射部分和嵌入在钥匙柄中的感应供电接收部分组成;感应供电发射部分由高频振荡器和发射头组成,发射头固定在门表面;感应供电接收部分,由接收头和整流电路组成,接收头环绕在钥匙柄的外缘;自动识别部分由安装于锁主体的发射部分和嵌入在钥匙柄中的接收部分组成;发射部分包括无线通信发射电路和识别码存储芯片;接收部分包括无线通信接收电路、识别码识别芯片和指示灯;无线通信发射电路的输入端与识别码存储芯片的输出端相连接;无线通信接收电路的输出端与识别码识别芯片的输入端相连接,识别码识别芯片的输出端与指示灯相连接。
上述的无线感应供电部分为自动识别部分提供电源。
上述的发射头和接收头相对应、匹配。
上诉的识别码存储芯片和识别码识别芯片为单片机。
上述的无线通信发射电路和无线通信接收电路是相对应的高频通信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
上述的指示灯是发光二极管。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与工作过程:钥匙靠近感应供电部分的发射头,钥匙上的感应供电部分的接收头感应出电流,经过整流电路整流后提供给自动识别部分,使其工作。钥匙上的高频通信接收模块接收到锁主体发送的识别码,传递给单片机,单片机分析判断识别码是否与本钥匙的识别码对应。若对应,则点亮发光二极管。不对应,则熄灭发光二极管。
本实用新型的优越性在于:结合了传统锁具的坚固耐用和电子锁具的配套钥匙查找方便的优点,同时也克服了电子锁具配套钥匙易漏电损坏的缺点,使用方便。配套的钥匙本身不包含电源,静态功耗为零,是一种节能环保的产品。对现有锁具的结构基本无需改动。本实用新型的核心电路部分可以小型化制成升级模块,对现有锁具进行升级改造,填补市场空白。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无线感应供电部分的电路框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识别部分的电路框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钥匙端程序流程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无线感应供电发射部分电路连接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识别发射部分电路连接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无线感应供电接收部分电路连接图。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识别接收部分电路连接图。
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外观图。
其中:U1为CD4069,U2、U5为FLASH型单片机,U3为无线通信发射模块,U4无线通信接收模块。Y1、Y2、Y3为晶体振荡器,Q1为电子开关,L1为发射线圈,L2为接收线圈,C2、C3、C4、C5、C6、C7、C8、C9为电容,R2、R3、R4、R6为电阻,D2为整流桥,D3为齐纳二极管,LED为发光二极管。1为锁具主体,2为无线感应供电发射线圈,3为钥匙孔,4为无线通信天线,5为钥匙,6为指示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彦著;芦庆,未经张彦著;芦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0293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