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伸缩限位的承重滑移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04800.5 | 申请日: | 2009-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06839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发明(设计)人: | 阎明伟;魏晔;武兴亮;辛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4G19/00 | 分类号: | E04G1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3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伸缩 限位 承重 滑移 装置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模板工程中施工应用中的配套施工机械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模板工程的施工领域主要涉及民建、桥梁、隧道以及水利等方面。由于施工规模不断扩大,模板工程机械化施工的程度也需随之快速提高。目前水利工程中的闸室、水坝以及隧道洞、桥洞的施工,其混凝土的浇筑主要靠大模板,而大模板的移动则靠模板台车,由模板台车带动大模板沿轨道方向移动实现机械化作业。但现有的模板台车在作业过程中只能沿轨道方向移动而不能从事模板拆装方向的横向移动,因此大模板拆装时就会很困难,作业效率的提高受到了限制。
针对这种情况,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可伸缩限位的承重滑移装置。该装置在承受较大重量的条件下可实现横向限位移动,便于竖向大模板的拆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一种能进行多种作业的通用性施工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按以下方式实现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钢梁按平行方式放置。钢梁为上下双层复合型且可以沿梁体自身纵向移动。平行的复合梁之间由前后两根横向连接杠连为一体。前后连接杠之间再由一根制动杆件连接,通过制动杆的调节促使钢梁伸缩移动。钢梁上部为承重梁,下部为轨道梁。两者借助辊轴在制动杆件的作用下进行位移。本实用新型由承重梁、轨道梁、连接横杠、横向连接槽钢和调节杠构成,其特征是:承重梁与轨道梁形成上下复合并进行自身纵向滑移的梁体构造方式,所述的由承重梁与轨道梁组成的复合梁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行状,所述平行的承重梁之间设有将其连为一体的连接杠;所述平行的轨道梁之间设有将其一端连为一体的横向连接槽钢。所述的承重梁的连接杠与轨道梁的横向连接槽钢之间设有将其两者铰接为一体的调节杠。所述的承重梁其截面为反向“U”型构造,所述的承重梁其端部的两个侧面设有对应的“n”形凹槽,所述的“n”形凹槽卡在位于轨道梁上表面的辊轴上。所述的承重梁其端部侧面“n”形凹槽的附近焊接有两侧对应设置的“L”型嵌槽板。所述的轨道梁其截面为“工”字形构造,轨道梁上部的翼缘卡放在承重梁两侧的“L”型嵌槽板内。
由于承重梁对模板作业面具备了前后伸缩活动功能,因此为模板的拆卸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条件,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模板工程的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造示意图。
图2是图1的I-I剖面图。
图3是图1的II-II剖面图。
图4是图3的侧视结构图。
图5是图4的III-III剖面图。
图6是图5的上部放大图。
图7是图5的中部放大图。
图8是图5的下部放大图。
图中序号名称分别为:(1).反向的“U”形槽承重梁、(2).辊轴、(3).“工”字形轨道梁、(4).双“L”型嵌槽板、(5).连接横杠、(6).连接槽钢、(7).调节杠。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1和2,本实用新型由反向的“U”形槽承重梁(1)、辊轴(2)、“工”字形轨道梁(3)、双“L”型嵌槽板(4)、连接横杠(5)、连接槽钢(6)和调节杠(7)构成。通过钢质滑动辊轴(2),使上部反向的“U”形槽承重梁(1)与下部的“工”字形轨道梁(3)产生双向滑动。承重梁(1)两端侧面设置双“L”型嵌槽板(4),伸入“工”字形轨道梁(3)上翼缘的下部,限制垂直方向的位移。两个相互平行其截面呈反向“U”形槽的承重梁(1)通过中部带有双连接耳板的连接横杠(5)联接;两个相互平行的“工”字形轨道梁(3)在其一端通过带有双连接耳板的连接槽钢(6)联接。上部的反向“U”形槽承重梁(1)与下部的“工”字形轨道梁(3)通过一正反螺纹调节杠(7)连接其连接横杠(5)和连接槽钢(6),用于滑行移动的调节和水平方向位移的限制。本发明能够改善滑动摩擦阻力,限制调节的安全位移,安全可靠,适于承重载荷的滑动调节,在模板工程中有利于提高大模板的拆装效率,大大缩短工期,是一种能进行多种作业的通用性施工机械。
本实用新型充分发挥了承重滑移装置作用,尤其是涉及一种可以通过伸缩控制来调节滑行移动和限制位移,承受上部载荷的装置。本实用新型装置能够改善滑动摩擦阻力,限制调节的安全位移,安全可靠,适于承重载荷的滑动调节,是一种能进行多种作业的通用性施工机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未经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048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施工现场工人休息茶水亭
- 下一篇:梁底侧模固定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