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插秧机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05547.5 | 申请日: | 2009-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98302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发明(设计)人: | 王春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春义 |
主分类号: | A01C11/02 | 分类号: | A01C11/02 |
代理公司: | 安阳市智浩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智和 |
地址: | 457500***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插秧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机具,尤其涉及一种水稻插秧机。
背景技术:
目前,插秧机样式繁多,结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功能齐全的价格昂贵,简易性的性能较差。很少有一款机型既能适用于实际农业生产需要,又经济实惠;因此插秧机在当前的农村还不普及。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插秧机。这种插秧机结构简单,价格低廉,性能可靠,适宜在广大农村普及推广使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插秧机,其包括载秧台、支撑架、传动机构、送秧机构,其与牵引车相连,支撑架与牵引车相连接,支撑架从侧面观察成三角形状;载秧台设置在支撑架的上部;传动机构通过万向节与牵引车的变速箱连接,以牵引车为动力源通过传动机构为送秧机构提供动力,传动机构设置在支撑架上;送秧机构与传动机构相连,并与载秧台相配合工作输送秧苗,送秧机构包括送秧杆和送秧链;送秧杆设置在载秧台的两侧,载秧台下部设置的滑秧道与送秧链配合工作,滑秧道的横截面呈“”状,滑秧道下方的支撑架上设有沟犁,滑秧道之间的支撑架上设有封沟器,封沟器的末端与沟犁位置相对应。
支撑架下部通过挂钩与牵引车连接,上部通过伸缩装置连接牵引车。
所述伸缩装置包括一个丝轴和丝扣,丝轴与牵引车相连,丝扣与丝轴匹配,紧扣支撑架。
载秧台两侧设有秧苗栏。
传动机构包括轴传动机构、齿轮传动机构及往复运动传动机构,轴传动机构通过万向节与牵引车的变速箱连接,轴传动机构由两个相互垂直的轴杆并通过一对相互垂直的齿轮组合连接构成,送秧链与轴传动机构通过齿轮传动机构连接构成,轴传动机构连接往复运动机构,往复运动机构与送秧杆在载秧台上端处相连。
送秧杆折弯处设有限位杆,与设置在载秧台上的限位装置配合工作,限位装置的外围呈菱形,中间设置有限位块,限位块下部设有扭转弹簧;送秧杆下端呈齿状结构,并且齿口朝向内侧。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性能稳定,价格便宜,作业效率高,可将水稻秧苗均匀整齐地插入稻田中,而且不会出现损秧、漂秧现象。这样大大能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伸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送秧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限位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限位块的安装示意图
图6是载秧台、送秧链及滑秧道的俯视图
1载秧台 2支撑架 3传动机构 4送秧杆 5送秧链 6万向节 7滑秧道8沟犁 9挂钩 10伸缩装置 11丝扣 12丝轴 13限位杆 14限位装置15限位块 16扭转弹簧 17秧苗栏 18封沟器
图4中虚线为限位杆的运动曲线箭头方向为限位杆的运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中,插秧机包括有支撑架2、传动机构3、送秧机构和四个载秧台1。每个载秧台有一对送秧杆、一个送秧链和一个滑秧道相匹配。插秧机与牵引车相连,支撑架2与牵引车相连接,支撑架2从侧面观察成三角形状;载秧台1设置在支撑架2的上面;传动机构3通过万向节6与牵引车的变速箱连接,以牵引车为动力源通过传动机构3为送秧机构提供动力,传动机构3设置在支撑架2上;送秧机构与传动机构3相连,并与载秧台1相配合工作输送秧苗,送秧机构包括送秧杆4和送秧链5;送秧杆4设置在载秧台1的两侧,载秧台1下部设置的滑秧道7与送秧链5配合工作,滑秧道7的横截面呈“”状,滑秧道7下方的支撑架2上设有沟犁8。在插秧时,沟犁8能画出一条直线的秧沟,同时秧苗落入秧沟不易歪倒。滑秧道7之间的支撑架2上设有封沟器18,封沟器18的末端与沟犁8位置相对应。秧苗落入秧沟后,封沟器18将秧沟两侧的泥土推向秧苗,将秧苗埋住。
支撑架2下部通过挂钩9与牵引车连接,上部通过伸缩装置10连接牵引车。通过伸缩装置10能够调整沟犁8与地面之间的差距,调整秧沟的深度。
所述伸缩装置10包括一个丝轴12和丝扣11,丝轴12与牵引车相连,丝扣11与丝轴匹配,紧扣支撑架2。
载秧台1两侧设有秧苗栏17。为了防止载秧台1上的秧苗歪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春义,未经王春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0554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