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口鼻导管转换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05660.3 | 申请日: | 2009-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26758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李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健 |
主分类号: | A61B17/34 | 分类号: | A61B17/3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千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 坚 |
地址: | 518000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管 转换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口鼻导管转换技术的医疗器械方面。
背景技术
消化内镜治疗中经常涉及口鼻导管转换技术,因防治消化道导管时需随内镜经口插入放置,而导管固定及使用时需转换为经鼻消化道导管,如鼻胆引流管、鼻空肠引流管放置、上消化道狭窄营养管放置等。传统的口鼻转换器方法中术者需用手指伸至患者咽后壁将引导管带出,由于食中指伸入患者咽部,刺激舌根和咽后壁,造成患者强烈的恶心反应,甚至造成患者呛咳、氧饱和度下降,误咽致吸入性肺炎。由于有些患者肥胖,咽后壁深,术者手指够不到咽后壁,鼻导管难以夹出,又因术前使用镇静剂,导引鼻导管时患者意识尚未完全清晰,加上咽部剧烈刺激,使烦躁、抵抗,难以很好配合,有时很难带出鼻导管,反复操作可造成鼻咽部黏膜损伤,继发感染,甚至造成术者手指被咬伤。
发明内容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能方便地将消化道导管经口引出转换为经鼻引出的口鼻导管转换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包括:导丝、套管、固定手柄和活动手柄;所述的固定手柄连接在套管的尾端;所述活动手柄上设有一套筒,套筒活动套接在套管上;所述的套管侧壁上设有纵向缺口;所述的导丝为两端对折的圈套状套绳,套绳的绳部置于套管内,绳头经纵向缺口与活动手柄连接,套绳的圈部置于套管的前端。
所述的套管主要由两截不同材料管连接而成,尾端为钢管,前端塑料管。
所述的活动手柄包括食指圈、中指圈及套筒,食指圈和中指圈对称地连接在套筒两侧。
所述的导丝两端与活动手柄间还设有连接头和插销,导丝两端连接在连接头上,连接头上设有卡孔,插销横向经套管的纵向缺口及卡孔与活动手柄套筒连接。
所述的导丝为含有钢芯的弹性导丝。
所述的套圈部直径为1~5cm。
所述的钢管外壁上设有卡齿;所述的套筒上设有与卡齿配合卡接的卡钩。
另外,术中所采用的引导套管的直径为16Fr(5.33mm),长约45cm,质地柔软,表面带有刻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引导套管部份伸入患者口腔中,套绳的圈部套住引导套管之后,活动手柄往套管尾端移动,套绳的圈部缩小锁住引导套管,就可方便地将引导套管从口腔中带出,避免了操作过程中术者手指被咬伤,患者强烈的恶心反应,呛咳、氧饱和度下降,误咽致吸入性肺炎及鼻咽部黏膜损伤,继发感染。
附图说明
图1为经口消化道引流术过程中的主要操作步骤一;
图2为经口消化道引流术过程中的主要操作步骤二;
图3为经口消化道引流术过程中的主要操作步骤三;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参照图1中所示,在经口消化道引流术中,第一步骤:在口腔中插入内镜后,放置经口消化道引流管2,退出内镜,从一侧鼻孔插引导套管1,引导套管1作引导管。引导套管1上设有刻度,为插入过程提供参考,避免插入不到位及插入过深造成患者不适。
第二步骤:参照图2中所示,从口腔中引出引导套管1,然后将经口消化道引流管2插入引导套管1的末端。
第三步骤:参照图3中所示,顺着引导套管1自鼻腔中引出。
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在第二步骤中将引导套管1中口腔引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参照图4和图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健,未经李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0566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介质访问控制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
- 下一篇:电子装置及其滑动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