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子报音防盗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05904.8 | 申请日: | 2009-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6223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16 |
发明(设计)人: | 李德秋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德秋 |
主分类号: | B60R25/02 | 分类号: | B60R25/02;B60R25/04;B60R25/10;B62H5/02;B62H5/00;B62H5/20;G07C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013广东省东莞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子报 防盗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动车的电子报音防盗系统,具体涉及到防止电动车或摩托车在停车状态防盗或行驶状态的电子报音防盗系统。
背景技术
自从机动车实用新型以来,一直都是通过使用钥匙来上锁或开锁,但是这种利用钥匙上锁或开锁的方法,因为锁体上有裸露的锁孔,所以很容易给复制钥匙开锁,或用其他工具将车锁打开,机动车失窃的隐忧大大增加。
因此,近年来市面上出现了机动车报警装置,将该报警装置安装于机动车内,当机动车在防盗状态时,如果车辆受到触发振动,如不法分子用钥匙开车锁或其他工具破坏车锁,报警装置接收到振动信号,即控制机动车的喇叭发出鸣叫报警声,提醒人们注意车辆安全,这个报警装置对车辆的防盗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如果不法分子在盗车前先将该报警装置的电源切断,该报警装置即无法工作,失去了防盗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实施该电子报音防盗系统的系统,该系统通过设置遥控锁控制电路,遥控安装于机动车内部的遥控锁工作,在系统被触发后,遥控锁能将机动车的方向控制器和引擎锁死,即使电源切断该遥控锁仍出于锁死状态,且锁体安装于车体内,不暴露,隐蔽安全。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子报音防盗系统,其包括一带有自动启动型防盗报音器电路,其还包括一遥控锁控制电路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由该控制电路控制工作的遥控锁,该遥控锁控制电路有独立的驱动电源,且其与所述带有自动启动型防盗报音器电路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系统中,所述遥控锁为两个,其中,第一遥控锁用于锁定机动车方向控制器,第二遥控锁用于锁定机动车引擎。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系统中,所述第一遥控锁与第二遥控锁结构相同,其包括一底座、一电机和一螺母,所述螺母固定于底座上,于所述底座上设有一长通孔,所述电机上设有一支架,该支架穿置于所述长通孔中且能前后滑动,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中段设有与所述螺母配合的螺纹,所述电机与所述遥控锁控制电路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系统中,所述遥控锁控制电路包括继电器A、B、C、D,和开关K1、K2、K3,K3为常开开关,K1、K2为常闭开关,所述继电器B设有G脚、H脚、I脚、J脚、K脚、L脚、N脚和W脚,所述继电器A设有A1脚、A2脚、E脚和F脚,A1脚和A2脚之间设有线圈,其E脚和F脚之间为常开,E脚连接火线,其F脚连接所述继电器B的G脚,G脚连接I脚,于G脚与H脚之间设有线圈,J脚连接开关K3的输入端,K3的输出端连接开关K1的输入端,K1的输出端连接并联的第一和第二遥控锁的电输入端,该第一和第二遥控锁的电输出端连接到所述继电器B的K脚,所述继电器B的H脚和L脚连接零线,继电器B的N脚与继电器B的K脚连接,所述继电器C设有O脚、P脚、M脚和Q脚,其Q脚连接火线,于O脚与P脚之间设有线圈,且P脚连接零线,所述继电器D设有R脚、S脚、T脚和U脚,其U脚连接零线,于R脚与T脚之间设有线圈,U脚与T脚连接,且R脚连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遥控锁的电输出端,S脚连接到开关K1的输出端,所述开关K2的输入端连接到所述带有自动启动型防盗报音器电路,其输出端连接所述继电器C的O脚,所述继电器B的W脚接零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动车防盗的方法及实施该方法的系统,通过设定一遥控锁控制电路控制两个遥控锁工作,能在停止状态和行驶状态下都能遥控将机动车锁死,防盗防抢,且在断电情况下遥控锁仍能锁死,安全可靠。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遥控锁控制电路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遥控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德秋,未经李德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0590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自行车变速驱动装置
- 下一篇:金属箔带覆膜二次热压工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