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塑胶注塑机械-共注塑分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07930.4 | 申请日: | 2009-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94901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03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强;孙国伟;高耀祖;陈嘉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汽车零部件研究及发展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17 | 分类号: | B29C45/17;B29C45/27;B29C4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何春兰 |
地址: | 中国香*** | 国省代码: | 中国香港;8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塑胶 注塑 机械 分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塑胶注塑机械-共注塑分流装置,特别是指一种 结合共注塑成型及微发泡塑料注射成型的塑胶注塑机械一共注塑分流装置。
背景技术
共注塑成型是一种通过同时/接续地在模腔内注射两种不同但性质兼容的 塑料物料的加工工序。此技术能够制造出含两种塑料物料的夹心层塑料产品。 其优点在于通过此技术制作出来的产品能够同时拥有两种塑料物料的优点,亦 给予使用空间去突破传统单一物料的限制,通过采用两种塑料物料以制造成本 更低,品质更优良的产品。
泡沫注塑成型是一种在注塑过程中,在塑料件内制造出泡孔结构的加工工 序。在熔胶时(或之前)先将化学性发泡剂或物埋性发泡剂加进塑料内,在塑 料熔料被射进模腔的时侯,因为不同的环境因素影响,气体会被制造出来(或 膨胀),形成泡孔结构。此技术优点在于有效对抗塑料产品于成形时的翘曲变形 问题,泡孔结构亦有效减低产品重量。但另一方面,此技术亦有一定的限制: 产品上的泡孔结构使产品表面上留有不光滑的条纹,从而影响后期的表面装饰 工序。
而目前,上述共注塑成型和泡沫注塑成型两种技术均是单独使用,并不具 有能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的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塑胶注塑机械-共注塑分流装置,利用其 内设置的旋转机构,结合泡沫注塑成型及共注塑成型两种技术,从而造出内层 发泡,外层结实美观的产品。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塑胶注塑机械一 共注塑分流装置,其包括一个能旋转的分流导管,该分流导管内具有独立的第 一通道和第二通道,该第一通道的入口端连通第一塑料的输送口或者该第二通 道的入口端连通第二塑料的输送口;该第一、二通道的出口端位于同一水平面 上,且对应地,该第一、二通道的出口端依次分别与注塑模具的模腔相连通。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塑胶注塑机械一共注塑分流装置还包括一个旋转 机构,该旋转机构带动该分流导管轴向旋转。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旋转机构为机械结构,该机械结构为马达或液压 系统。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一通道的入口端借助一第一流道与该第一塑料 的输送口相连通。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二通道的入口端借助一第二流道与该第二塑料 的输送口相连通。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模腔与该分流导管之间连通有第三流道。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塑胶注塑机械-共注塑分流装置还包括一个用于 控制上述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三流道和分流导管的温度的温度控制机构。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温度控制机构包括温度传感器,上述第一、二、 三流道和分流导管上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分流导管的上、下、左、右四面均安装了隔热板。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分流导管由金属制成。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分流装置的特点及优点是:
由于其具有可旋转的分流导管,该分流导管具有两个独立的第一通道和第 二通道,从而能允许两种不同的塑料在不同的时间进入相同的模腔。进一步而 言,该分流导管在工作时具有下述两种状态:
在第一种状态下,第一通道同时与第一注塑机的输送口及注塑模具的模腔 连通,第一注塑机工作,将第一塑料通过第一通道进入模腔进行注射作业,形 成产品部分表层;此时,第二通道是不与第二注塑机的输送口及注塑模具的模 腔连通的,第二注塑机也能同时工作,但仅限于将塑料物料熔融;
分流导管在旋转机构的带动下可进行旋转,在第二种状态下,第二通道同 时与第二注塑机的输送口及注塑模具的模腔连通,第二注塑机工作,将含发泡 的第二塑料通过第二通道进入模腔进行注射作业,形成产品发泡内层;此时, 第一通道是不与第一注塑机的输送口及注塑模具的模腔连通的,第一注塑机也 能同时工作,但仅限于将塑料物料熔融;
之后,分流导管在旋转机构的带动下可进行旋转,分流导管回复第一种状 态,第一通道将再次与第一注塑机的输送口及注塑模具的模腔连通,第一注塑 机工作,将第一塑料通过第一通道进入模腔进行注射作业,形成产品余下表层 部分。
因此,本实用新型能结合泡沫注塑成型及共注塑成型两种技术,从而造出 内层发泡,外层结实美观的高增值产品,如汽车内饰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汽车零部件研究及发展中心有限公司,未经汽车零部件研究及发展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0793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