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安装有铝型材发热体的无油取暖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09442.7 | 申请日: | 2009-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82485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发明(设计)人: | 姚国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先锋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3/02 | 分类号: | F24D13/02;F24D1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之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建军 |
地址: | 315332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有 铝型材 发热 取暖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取暖器,特别涉及一种安装有铝型材发热体的无油取暖器。
背景技术
目前,取暖器已经得到普遍使用。这其中尤以油汀取暖器为多。但油汀取暖器存在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是取暖器里面的油容易泄漏。而无油取暖器不存在油泄漏的问题,采用电发热管发热,通过气体的流动将热气传导出去。该类无油取暖器在气体流动上主要分为对流式和强制对流式。
对流式主要利用气体受热后压力的变化产生压差,从而形成气体流动。存在的缺点是气体热量散发慢,热传导效率低。
强制对流则是通过在取暖器内部安装风机、设置通风道将热风强制吹出。虽然热量散发快,热传导效率提高。但风机、通风道的设置使取暖器整体体积偏大、结构复杂。而且工作时风机产生的噪音也给使用带来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装有铝型材发热体的无油取暖器。电发热体采用具有散热片结构的铝型材发热体,热量散发更快,同时在散热壳体的中部和下部均设置容置腔,在容置腔内设置铝型材发热体。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为:一种安装有铝型材发热体的无油取暖器,包括多个相互排列的散热壳体,所述散热壳体为中空结构、其上下两端开有通风口,还包括开关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相互排列的多个散热壳体之间相连通的形成有2个容置腔,所述的2个容置腔分别位于所述的多个散热壳体的中部和下部,在所述的2个容置腔内均设置有铝型材发热体,所述铝型材发热体由所述开关控制器控制。
本实用新型还采用如下附属技术方案:所述铝型材发热体包括电发热管和套于所述电发热管上的铝型材散热体,所述铝型材散热体设有多个散热片;
所述散热片的本体上具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散热孔和散热板;
所述散热片为4个,每2个散热片为一组且相互成90度夹角;
所述铝型材发热体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容置腔内;
所述散热壳体的侧壁上开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分布于所述散热壳体侧壁的上部区域。
采用本实用新型带来的有益效果为:(1)本实用新型的铝型材发热体采用了具有多个散热片结构的铝型材散热体,与电加热管相套接。与目前对流式取暖器中使用的传统的电加热管相比,显著的提高了电加热管的发热效率,使热量散发的更快。(2)由于采用铝型材发热体,发热效率提高,散热速度更快,只需在多个散热壳体的中部和下部设置铝型材发热体即可,避免了现有取暖器中采用普通电加热管,为了提高热量,在取暖器上部设计电加热管,造成散热壳体出风口温度过高,对使用者造成烫伤等安全隐患。与现有上中下均设置电加热管相比,相同的加热时间内温升快、温差大,温度高。并且整个温控器不会突跳,充分发挥2个铝型材发热体的发热效率。(3)铝型材散热体设有多个散热片,散热片上由设有散热孔和散热板,明显提高散热效率和散热速度。(4)铝型材发热体可拆卸的安装于取暖器上,方便更换、维修。(5)在散热壳体的侧壁上开设通风孔,更有利于取暖器两侧区域的热量传递,提高了取暖器的热覆盖面积和热传导面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侧面内部结构示意图;示出中部和下部铝型材发热体的结构;
图2为本实用新型铝型材发热体的整体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铝型材发热体的轴向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述:
如图1至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安装有铝型材发热体的无油取暖器,包括多个相互排列的散热壳体1,散热壳体1为中空结构、其上下两端开有通风口,还包括开关控制器,相互排列的多个散热壳体1之间相连通的形成有2个容置腔2,分别位于多个散热壳体的中部和下部,在2个容置腔2内均设置有铝型材发热体3,铝型材发热体3由开关控制器控制。开关控制器包括温控器、开关,控制铝型材发热体的加热工作。由于该部分为现有常规技术,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且不是本发明点之所在,这里不对其具体结构、工作原理做进一步赘述。
由于采用铝型材发热体,发热效率提高,散热速度更快,只需在多个散热壳体的中部和下部设置铝型材发热体即可,避免了现有取暖器中采用普通电加热管,为了提高热量,在取暖器上部设计电加热管,造成散热壳体出风口温度过高,对使用者造成烫伤等安全隐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先锋电器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先锋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0944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