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固体物料管道运输中的脱水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09500.6 | 申请日: | 2009-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75836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06 |
发明(设计)人: | 安建;普光跃;李如学;潘春雷;瞿承中;刘弘伟;许云荣;王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大红山管道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02 | 分类号: | B01D2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月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宝泰;王振华 |
地址: | 653400云南***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体 物料 管道 运输 中的 脱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脱水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固体物料管道运输中的脱水装置。
背景技术
在固体物料管道运输中,存在一脱水环节,现有技术中通过使用事故池来脱水,矿浆从事故池中通过,通过沉淀作用将矿浆中的金属粉末沉淀于池底,通常该事故池都非常巨大,例如常用事故池长宽高为60mX30mX4m。
但是这种事故池脱水的方式存在以下缺陷:
(1)虽然事故池的体积很大,但在有限的水池空间内,进出池子的水循环时段短,漂浮物质不能充分沉淀,沉淀的效果不佳。
(2)经过事故池的水中还存在大量的漂浮物,水质清澈度不能达到要求,不能循环使用,造成大量水资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固体物料管道运输中的脱水装置,其解决了事故池沉淀效果不佳以及水资源不能重复使用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方案:
一种固体物料管道运输中的脱水装置,包括事故池,在事故池上设有入水口和出水口,在事故池中设有多块隔板,多块隔板将事故池分割成多个相互独立的沉淀室,每块隔板的高度都应小于所述事故池的深度,在每块隔板上开有一缺口为流水口,从入水口进入的矿浆通过各隔板上的流水口依次流经第一沉淀室、第二沉淀室、第三沉淀室以及其他沉淀室,直至流出所述出水口。
该固体物料管道运输中的脱水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本实用新型中在事故池中设有隔板,隔板与隔板之间以及隔板与池壁之间形成了相互独立沉淀室,矿浆从一个沉淀池到另一个沉淀室依次流动,延长了水路,也增长了矿浆在事故池中通过的时间,进而提高了沉淀效果。
(2)经过事故池处理后的水,由于漂浮物已经沉淀至池底,水质变清,可以可循环使用水资源。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固体物料管道运输中的脱水装置立体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固体物料管道运输中的脱水装置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事故池;2-流水口;3-隔板;4-入水口;5-出水口;6-第一沉淀室;7-第二沉淀室;8-第三沉淀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和图2,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固体物料管道运输中的脱水装置,包括事故池1,在事故池1上设有入水口4和出水口5。在事故池1中设有多块隔板3,多块隔板3将事故池1分割成多个相互独立的沉淀室6、7、8,每块隔板3的高度都应小于所述事故池1的深度,在每块隔板3上开有一缺口为流水口2,从入水口4进入的矿浆通过各隔板3上的流水口2依次流经第一沉淀室6、第二沉淀室7、第三沉淀室8以及其他沉淀室,直至流出所述出水口5。
流水口2设置在靠近事故池1池壁一端的隔板3上方,设在相邻隔板3上的流水口2之间的直线距离为最大。例如:一块隔板3上的流水口2靠近事故池1一面的池壁,相邻隔板3的流水口2则设置在靠近事故池1另一面的池壁。该流水口2布置的方式可以让矿浆在事故池1中成S形流动,延长了水路。
虽然通过以上最佳实施例来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形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或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大红山管道有限公司,未经云南大红山管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095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浆料单层过滤装置
- 下一篇:机车推动式草原灭火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