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井内热水循环降粘采油管柱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10861.2 | 申请日: | 2009-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7278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30 |
发明(设计)人: | 徐德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德志 |
主分类号: | E21B43/24 | 分类号: | E21B43/24;E21B17/00 |
代理公司: | 盘锦辽河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吴士华 |
地址: | 124010辽宁省盘锦市***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热 水循环 采油 管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油井生产增产稳产的井下管柱装置,属采油技术及工具类。
背景技术:
对于具有“三高”(原油凝固点高、粘度高、含蜡量高)、“三低”(地层渗透率低、地层压力低、油井产量低)特点的油田区块,由于其油井开采和稳产难度较大,通常需要采取大量地面管理和井下作业措施,才能保持油井的正常生产和原油产量的稳定。目前,对于低产稠油井和高含蜡井,现场通常采用掺油或定期热洗清蜡降粘的方法来防止油井因油稠、结蜡而造成井下抽油泵漏失或停抽后卡泵,但检泵作业时、热水容易进入地层,造成井底附近油层污染堵塞。现场采用的加入化学药剂和通电加热等降粘和清防蜡方法虽然各有特点和一定效果,但同时也增加了化学药剂等材料费用的投入和耗电量,使得生产成本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产生降粘、清防蜡等多种效果而且不用掺油、不用热洗、不用化学清蜡、不用电加热、易于生产管理的井内热水降粘采油管柱。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此种采油管程由油管、伴热循环附管、循环附管上接头、循环附管下接头、密封垫和循环附管活接头组成其结构组装关系如下:每节油管外相对两侧与油管外壁平行地分别设有伴热循环附管,附管与油管用卡带卡紧;每节伴热循环附管下端焊接有循环附管上接头,与该节循环附管对接的下一节循环附管上端焊接有循环管下接头,循环附管上接头与下接头之间设有密封垫,上、下接头外侧设有循环附管活接头,通过螺纹将二者拧紧;最下一节油管两侧的伴热循环附管下端呈“U”型管状相连通,整个油管柱外侧总体上构成相互连通的热水循环通道。井下作业时,将该采油管柱及抽油杆柱、抽油泵一起下入井内。油井正常生产时,即可通过地面锅炉和掺水工艺流程由井口从一侧将热水注入伴热循环附管,热水通过附管循环伴热,从另一侧上返至井口,如此周而复始,完成井口-井底-井口的循环过程,在油管与附管的环形空间内建立相对均匀的热场,通过热场使热水与原油进行热量交换,使得油管管柱内的油流温度升高,粘度降低,同时可以起到清防蜡的作用,从而有利于油井的持续稳产。由于伴热循环附管内的热水与油管相互隔绝,热水不会进入油层,因而不致对油层造成污染和伤害。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新颖,工作可靠,利用它可以对油管内的油流伴热循环产生多种效果,达到降粘、清防蜡和稳产的目的。该采油管柱还具有不污染伤害油层、能耗和运行成本低、便于生产管理等优点,宜于广泛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3为伴热循环附管的径向和纵向剖面图。
图4、图5为循环附管上接头的纵向和径向剖面图。
图6、图7为循环附管下接头的径向和纵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加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由伴热循环附管2、循环附管上接头3、密封垫4、循环附管下接头5、循环附管活接头6和油管7组成,图中,标号“1”为油管7接箍部分。其中,伴热循环附管2(见图2、图3)总长度与油管同步等长,采用3/4”无缝钢管加工呈扁圆形,每节循环管附管上下端分别与附管上下接头3、5分别焊接,最下一节循环附管下端与另一侧与之相对的附管呈“U”形管状对接,构成“U”形管热水循环通道。循环附管上接头3(见图4、图5)和下接头5(见图6、图7)均采用35MrMo材质制作,上接头3上端内外径尺寸与伴热循环附管2相同,下部外径稍大并设有与附管活接头6连接用阴螺纹,相对两侧底端各设有一个固定密封垫4用销钉孔,下接头5上部外径稍大,与上接头3一致。密封垫4采用丁腈橡胶制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德志,未经徐德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1086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寒地区车厢门自动加热装置
- 下一篇:车辆及车辆的无钥匙启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