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环保无烟烧烤炉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15116.7 | 申请日: | 2009-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408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28 |
发明(设计)人: | 邵万珍;高原;单晓婉;吴岳;张雪;徐树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A21B1/00 | 分类号: | A21B1/00;A21B3/00;A21B3/04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安宝贵 |
地址: | 116028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保 无烟 烧烤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烤炉,尤其涉及一种环保无烟烧烤炉。
背景技术
烧烤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确定为“垃圾食品”,但仍有很多人将其视作美味佳肴而爱不释手。传统烧烤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卫生与环境问题,已然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烧烤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就是一个例证。目前,国外已采用了由红外线发生器催化燃烧陶瓷板作为热源的无烟烧烤设备;国内也出现了无烟烧烤炉,并采用了二次进风,热循环及储热辐射结构设计,使木炭充分燃烧而无烟无灰的新技术。采用电加热和辐射加热烧烤炉的共同特点是高效、无烟环保,但是共同的缺点是缺少了传统烧烤食品特有的口感和风味。而国内出现的无烟烧烤炉则无吸烟回收装置,与传统的木炭炉一样给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同时给人们的健康也造成了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提出,旨在设计一种带有吸烟回收装置的以燃烧煤或木炭为热源的环保无烟烧烤炉。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环保无烟烧烤炉,包括烧烤炉体、烧烤网、碳网和接灰盘,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箱,其上带有进水阀,烟气处理器和排水管,并通过烟气回收管道与吸风扇相连接,所述水箱上装烧烤炉体,炉体中自下而上依次装有接灰盘、碳网和烧烤网。
所述的烟气处理器中还包括CO过滤芯和CO2过滤网。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
1、将燃烧中产生的有害气体进行了净化,具有无污染环保功能。
2、可将燃烧中的废弃油液通过油水分离器进一步回收,具有节能的优点。
3、本实用新型总体结构灵活、便于拆卸、每个水箱都设有排水管,油水分离器可以单独运行,也可把积累的污水放在一个集中装置中进行处理。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有附图1幅,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1、水箱2、进水阀3、回收烟气管道4、烧烤炉体5、烧烤网6、吸风扇7、碳网8、接灰盘9、烟气处理器10、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一种环保无烟烧烤炉。该烤炉由三部分焊接而成:上部是烤网槽,中部是炭槽,下部是放接油盘的槽。其中每个槽是由冲压而成的。烧烤炉通常置于桌子中,桌子的高度大约在750mm左右,桌子上平面需要有一个长约460mm,宽约265mm的长方孔。整个烧烤炉是通过两个边缘嵌在桌子上,其中两个边缘臂相当于两个搭臂,长度为50mm,再往下方便是放烧烤网的槽子,槽深大约10mm,烧烤网直接放在槽中。该槽的下方便是炭槽,炭槽中间是无底的,为了放接残渣网以及烧烤中烤物滴下的油滴滴入接油盘中,接油盘中的油可通过油水分离器进行油的回收,接油盘的右侧是露空的,接油盘可通过此口放到槽中,拿取十分方便。烧烤炉体的下方是水箱,烤炉底部靠到水箱上,十分的稳定。外排式吸油烟机安装于炉灶上部,由机体内的电动机驱动叶轮旋转,在进风口区域形成一定的负压,通过集烟腔的引流,在炉灶上方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形成负压区,其周边的油烟气体经过过滤分离出一部分大颗粒的油雾,其余气体进入烟机内部的离心风机系统,经过风机叶轮的高速旋转,再次进行油烟分离,分离出来的油经过导油系统流入油杯,净化后的烟气沿涡壳顺着风管进入水箱。烧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如CO、CO2。他们对人体会产生很大的危害。应通过过滤装置滤去这两种气体。过滤装置主要有:CO过滤芯、CO2过滤网。他们都安放在出气管道中。CO过滤芯可以从市场购买,选用河北省固安县鑫鹏过滤器厂的长度为100mm,外径250mm的CO过滤芯。此CO过滤芯可无数次循环使用,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吸收CO效果很好。对于CO2的过滤选用韩国汉阳大学研制生产的CO2过滤网,这种网可选择性吸收二氧化碳,而让其他气体自由通过,从而实现二氧化碳的分离。由于该网可吸附CO2量极高,常用在大型吸附CO2场合,用在烧烤炉上寿命至少五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交通大学,未经大连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151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