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流氧枪喷头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16924.5 | 申请日: | 2009-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356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发明(设计)人: | 王富亮;王军;王金辉;魏春新;徐国义;蔡清秀;刘文飞;张立夫;李海峰;崔福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D3/16 | 分类号: | F27D3/16;C21C5/46;C21C5/30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讯科技专利事务所 21224 | 代理人: | 张群 |
地址: | 114000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流 喷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钢铁冶炼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260t大型转炉上吹氧造渣的一种双流氧枪喷头
背景技术
目前,转炉炼钢吹氧主要是采用超音量水冷氧枪进行吹氧脱碳炼钢,即从转炉的炉顶安装可升降的氧枪,对熔池进行吹炼。由于传统超音速氧枪的氧气射流受炉内气流卷吸的影响,氧气射流衰减加快,降低了氧气射流对熔池的穿透深度及搅拌强度,同时为弥补氧气射流衰减带来的负面作用,氧枪的吹炼位置需降低,这样氧枪的使用条件更加恶劣,氧枪喷头寿命下降。
传统的大型转炉上吹氧造渣都是5孔或6孔拉瓦尔式氧枪,氧气射流冲击力大,对于有底吹的转炉,化渣去磷效果好,但是到了炉役中后期,炉底上涨,底吹效果不明显,缺少了底吹搅拌,转炉化渣效果不好,终点磷去除困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流氧枪喷头,通过优化转炉吹氧用喷头结构,提高氧枪去磷化渣能力,保证转炉良好的去磷效果,降低终渣FeO含量,提高氧枪寿命,降低工人劳动强度,降低炼钢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双流氧枪喷头,包括喷头头冠和喷头内体,其特征在于,喷头头冠与喷头内体相连接,拉瓦尔型的主流喷孔与副流喷孔入口在一个圆周上相间排列,主流喷孔与副流喷孔的入口与喷头内体内腔相通。
所述的主流喷孔倾角α在10~14°范围内。所述的主流喷孔射流的马赫数为1.8~2.2,数量为1~6个,出口直径30-60mm。
所述的副流喷孔倾角β在16~20°范围内。所述的副流喷孔射流的马赫数为1.5~2.0,数量为1~6个,出口直径20-50mm。
所述的主流喷孔与副流喷孔射流的马赫数比为1.1~1.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优化转炉吹氧用喷头结构,形成两种形式射流,主流氧气射流主要是搅拌熔池,吹氧降碳;低速度的副流氧气射流参与部分CO的二次燃烧,提高氧枪去磷化渣能力,保证转炉良好的去磷效果,终渣降低了1%的FeO含量,氧枪寿命提高了5~10倍,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和炼钢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流喷孔 2-副流喷孔 3-水冷腔 4-喷头头冠 5-喷头内体 6-内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见图1,适用于260t大型转炉的一种双流氧枪喷头,由喷头头冠4和喷头内体5组成,喷头头冠4与喷头内体5相连接,拉瓦尔型的主流喷孔1与副流喷孔2在一个圆周上相间排列,主流喷孔1与副流喷孔2的入口与喷头内体5的内腔6相通。氧枪喷头的设计参数是:主流喷孔1倾角α在10~14°范围内,主流喷孔射流的马赫数为1.8~2.2,数量为1~6个,出口直径30-60mm,主要是搅拌熔池,吹氧降碳;副流喷孔2倾角β在16~20°范围内,副流喷孔2射流的马赫数为1.5~2.0,数量为1~6个,出口直径20-50mm,有利于降低射流速度,实现副氧流的软吹,同时参与部分CO的二次燃烧。
拉瓦尔型流道是一种先收缩后扩张、用以产生超声速气流的管道,理论证明:亚声速气流在收缩管中加速,在扩张管中减速;超声速气流则相反,在收缩管中减速,在扩张管中加速。拉瓦尔管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亚声速气流在收缩段加速,至喉道(即管中横截面最小处)达到声速,进入扩张段成为超声速流,然后继续加速,直到管出口为止。本实用新型中主流喷孔1与副流喷孔2产生的射流都是超音速气流,主流喷孔1与副流喷孔2射流的马赫数比为1.1~1.5。
对于260吨大型转炉上的双流氧枪喷头:
1、氧枪的供氧强度:3.44Nm3/t.min,氧枪的总管工作压力1.3~1.5Mpa,支管工作压力0.9~1.0Mpa,氧气流量53700Nm3/h。
2、氧枪喷孔数为6个,主氧流喷孔和副氧流喷孔各为3个,均分别在同一喷头端面上,交错分布。主副流氧枪喷孔均是拉瓦尔型,主氧流氧枪喷孔夹角12度,马赫数2.1,出口直径φ55mm;副氧流喷孔夹角18度,马赫数1.8,出口直径φ4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鞍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1692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