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波浪发电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17272.7 | 申请日: | 2009-01-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4783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发明(设计)人: | 刘贵杰;张开升;张庆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F03B13/16 | 分类号: | F03B13/16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巩同海 |
地址: | 266100***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波浪 发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力机械或液力发动机,尤其是一种将部分构件固定在海底并利用波浪作为原动力的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广阔的海洋蕴涵着巨大的能源,目前许多潮汐发电装置就是在海湾或有潮汐的河口建筑拦水堤坝,形成水库,并在坝中或坝旁放置水轮发电机组,利用潮汐涨落时海水水位的升降,使海水通过水轮机时推动水轮发电机组发电,也就是利用海水的势能和动能,通过水轮发电机转化成电能。
潮汐发电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但是其土建机电投资大,造价高,维护难,潮差和水头在一日内经常变化,有间歇性,同时对海浪产生的能量不能加以利用,能源利用率比较低。人们为了开发利用海洋波浪储存的巨大能量,对海洋波浪发电做过许多探讨和研究,出现了多种类型的波浪发电机,但是目前的波浪发电机的发电能力都比较小,且不能实现连续工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够利用波浪持续发电的装置,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抗风浪能力强,制造和施工成本低,能够长期使用且无需人工维护。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波浪发电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浮球发电系统,其安装在转动轴上,该系统包括弹簧、纫带、棘轮机构和传动轮,棘轮机构包括小飞轮和棘轮,小飞轮和传动轮固定安装在转动轴上,传动轮带动变速箱中的齿轮转动,其中,所述的棘轮呈盒状,小飞轮设在棘轮内,棘轮的内圆周面设有棘爪,外圆周面缠绕纫带,纫带的一端固定在棘轮上,另一端与浮球连接,浮球位于壳体的外部,棘轮的密封侧与弹簧连接,弹簧缠绕在转动轴上,弹簧的另一端固定,所述的壳体内至少设有两个浮球发电系统。各浮球发电系统之间设置一定的距离,该距离一般为所处海域的波浪波长的一半,即在同一时刻使所述的浮球分别位于波浪的波峰和波谷处。所述的壳体可以锚固在海底,也可以通过其它装置固定在海底位置。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小飞轮可以通过键连接方式固定在转动轴上,也可以通过焊接等其它固定连接方式固定在转动轴上。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棘轮的外表面,另一端可以固定在转动轴的轴承座上;另外各浮球发电系统之间可以设置立板,此时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棘轮的外表面,另一端固定在立板上。
可以使壳体上下两侧面在垂直于转动轴轴线的方向相交,或者所述的壳体左右两侧面在垂直于转动轴轴线的方向相交,同时在壳体的上表面固定导流翼,起到导流的作用。
为了提高发电能力,可以在该装置内设置多个浮球发电系统,其中为了使该系统中的浮球能够交替位于波浪的波峰,各发电系统中的浮球应当具有一定的高度差。其中处于同一高度的浮球所处位置应当相互对称。当设置的浮球较多时,为了防止纫带相互缠绕,在纫带上间隔设有隔板。
为了将转动轴的转动力矩连续均匀地输送给发电机,可以在传动轮的外圆周面上设置齿,齿与变速箱中的齿轮相啮合;或者使传动轮与变速箱之间呈皮带传动,通过皮带轮带动变速箱中的齿轮转动。变速箱中的齿轮通过转矩输出轴与发电机连接,通过传动轮带动变速箱中的齿轮转动,从而使转矩输出轴转动,同时将转矩输入发电机。
该发电装置通过设置多个浮球发电系统,保证了各系统中的浮球连续交替地处于到达波峰位置的过程,实现了连续发电:当一个浮球发电系统中的浮球向波峰位置移动时,通过与其连接的纫带拉动棘轮转动,小飞轮在棘轮中棘爪的制动作用下转动,从而使转动轴和传动轮旋转,传动轮带动变速箱中的齿轮转动,将转动力矩输入发电机中,同时与棘轮连接的弹簧产生一定的弹性势能。下一时刻当该系统中的浮球向波谷位置移动时,扭簧中的弹性势能释放,带动棘轮反转,棘轮反转过程中棘爪对小飞轮没有制动作用,同时向波峰位置移动的的另一发电系统中的浮球使转动轴转动,实现了整个装置的连续发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装置中的主要部件和与其匹配的发电机都安装在密封的壳体内,运转安全可靠,不易受损,且壳体锚固在海底,抗风浪能力强;通过设置多个浮球发电系统实现了发电机持续稳定的发电;并且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制造成本低,无需人工管理,适用范围非常广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在纫带上间隔设置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一种壳体形状的左视图;
图4为第一种壳体形状的俯视图;
图5为第二种壳体形状的左视图;
图6为第二种壳体形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未经中国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172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