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炽热蒸汽压力锅炉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19729.8 | 申请日: | 2009-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01772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发明(设计)人: | 陈宝利;张春城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汝祥;陈宝利 |
主分类号: | F22B1/28 | 分类号: | F22B1/28 |
代理公司: | 德州市天科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房成星 |
地址: | 253007山东省德州市德***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炽热 蒸汽 压力 锅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压力容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蒸汽锅炉。
背景技术
当前,工业用蒸汽锅炉大多是以煤为燃料,下部为燃烧区,上部为水箱,水箱直接连接进水管道,该类结构的蒸汽锅炉存在的问题是;1、锅炉体积大、移动困难、不能居高安装,供热效率低,制作成本高;2、锅炉供水易产生温差起伏变化,锅炉内气压不稳,不能保证稳压持续供气;3、蒸汽压力难以提高,如提高蒸汽压力,需投放大量优质燃煤,增加了能耗和人力,加大了生产成本;4、产生蒸汽杂质多,不能满足一些蒸汽纯度要求较高的行业需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炽热蒸汽压力锅炉,以解决现有技术锅炉体积大、供热效率低,制作成本高;锅炉供水易产生温差起伏变化,锅炉内气压不稳,不能保证稳压持续供气;蒸汽压力难以提高,产生蒸汽杂质多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锅炉炉体采用组合式结构,锅炉炉体下部底座以上设置远红外加热室,远红外加热室内设置红外加热管,空气压缩机通过管道连接远红外加热室,远红外加热室由热气导管连接锅炉主体加热室,主体加热室下部设置若干组加热器,加热器和红外加热管连接控制面板;主体加热室上部设置余热预热室,主体加热室与余热预热室连接管道上设置热水泵和回水阀;余热预热室为球形结构,余热预热室上部设置补水箱;热气主管和安全阀管道穿过余热预热室进入主体加热室,热气主管下端设置蒸汽过滤器,蒸汽过滤器为伞形结构,其伞形面上设置过滤孔,热气主管上部外端设置分汽包。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是:1、该炽热蒸汽压力锅炉以电为热能,完全取代燃煤、燃气、燃油锅炉,体积小、主体轻、功率大、能居高安装。2、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制汽纯净、能满足一些蒸汽纯度要求较高的行业需求。3、锅炉内气压稳定,可根据气压、气温的用量需求,不间断持续供汽,自动化程度高。4、集远红外空气压缩干温加热及蒸汽混合配汽为一体,强化了用汽的热度需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远红外加热室、2热气导管、3排污阀、4热气罚、5压力表、6主体加热室、7炉体、8热水泵、9回水阀、10水温表、11保温层、12进水管、13透气孔、14安全阀、15热气主管、16余热预热室、17分汽包、18补水箱、19水位计、20蒸汽过滤器、21加热室水位计、22加热器、23控制面板、24红外加热管、25空气压缩机、26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锅炉炉体6为组合式结构,锅炉炉体6采用优质钢板制作,炉外设置保温层10;锅炉炉体7下部底座26以上设置远红外加热室1,远红外加热室1内设置红外加热管24,空气压缩机25通过管道连接远红外加热室1,远红外加热室1由热气导管2连接锅炉主体加热室6,热气导管2上设置热气阀4;主体加热室6下部设置三组加热器22和排污阀3,加热器22和红外加热管24连接控制面板23;主体加热室6上部设置余热预热室16,主体加热室6与余热预热室16连接管道上设置热水泵8,主体加热室6外设置压力表5,余热预热室16外设置水温表10,二者均设置水位计19及21;余热预热室16为球形结构,余热预热室16上部设置补水箱18,进水管12连接自来水管道,透气孔12置于余热预热室16顶部;热气管道15和安全阀14连接管道穿过余热预热室16进入主体加热室6,热气主管15下端设置蒸汽过滤器20,蒸汽过滤器20为伞形结构,其伞形面上设置过滤孔,热气管道15上部外端设置分汽包17。
工作时,接通电源,主体加热室内电热器和远红外加热室内红外加热管同时工作,空气压缩机补充空气,热空气通过热气导管进入主体加热室,与主体加热室蒸汽混合配汽为一体,产生170度以上的高温高压混合气体,经蒸汽过滤器过滤进入分汽包,即可应用。期间余热预热室内水温达100度以上,随时补充主体加热室用水,一旦自来水管道断水,立即打开补水箱管道阀门,保证不间断供水,不间断稳压供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汝祥;陈宝利,未经刘汝祥;陈宝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1972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垂直升降式摄像模组检测装置
- 下一篇:自行车龙头辅助手把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