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突刺的球状挡渣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19845.X | 申请日: | 2009-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429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28 |
发明(设计)人: | 吕铭;王键;刘平;陈良;王显军;魏潇;黄优明;朱波;尹崇丽;李佃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莱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C5/46 | 分类号: | C21C5/46 |
代理公司: | 济南金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19 | 代理人: | 许德山 |
地址: | 271104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突刺 球状 挡渣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突刺的球状挡渣器,属于转炉炼钢用辅助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转炉普遍采用的是多面体结构的球状挡渣器,此种挡渣器成本低廉,操作简单,但存在主要缺点:挡渣球通常是以随波逐流的方式到达出钢口,而往往由于投放时机晚,不能及时有效地在钢水流尽时堵住出钢口,造成下渣。多面体的棱角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被钢水冲掉,而形成比较光滑的圆球,从而阻碍了钢水的流出,造成放钢不净,在出钢口使用初期,内径较小,出钢时间长,这种现象会更加明显。另外出钢过程中,转炉内钢液象水池中的水一样是旋转着从出钢口流出的,这样,处在钢液上层的熔渣在出钢中期就随着涡流进入钢包,造成中后期下渣。如申请(专利)号为96232687.9、授权日为1997.04.03的实用新型:一种多棱锥挡渣器和申请(专利)号为200420096801.4、授权日为2005.11.30的实用新型:一种球棒结合式挡渣器即为此列。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新颖、挡渣效果良好的带突刺的球状挡渣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带突刺的球状挡渣器,包括内层铁球,其特征在于内层铁球外面覆盖有包裹层,包裹层上带有突刺,突刺间形成连通的阶梯状通道。
所述的突刺呈圆台状,均匀分布在内层铁球的外切正多面体的棱的中点或外切正多面体的顶点之上,其高度为70~90mm。
所述的外切正多面体为正8面体、正12面体或正20面体。
所述的圆台状突刺的轴心线是内层铁球的球径延长线。
所述的包裹层由耐火材料制成。
所述的突刺由耐火材料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具有更为宽广的通道,圆台和圆台之间的空隙,特别是沿中心线方向的间隙宽度更大,这样可以有效的使钢水通过,同时,与交叉位置的另一个圆台,组成类似于阶梯状的通道,可以阻止的钢水的流速过快,更有效降低钢水流尽后的下渣速度,减少了下渣量。
(2)圆台比多面体棱角更耐侵蚀,避免了挡渣器被钢水冲涮成光滑的圆球,而阻碍钢水的流出,造成的放钢不净现象。
(3)挡渣器会随着钢液的流动进入涡流的中心,其分布四周的圆台,能吸收钢液旋转产生的能量,有效抑制涡流的产生,减少中期下渣。
(4)多个圆台极大的增加了挡渣器的表面积,在使用过程中,与钢液的摩擦力大,能很快的随钢流流至出钢口位置,当挡投放位置偏差大,或炉体内侧出钢口位置耐材侵蚀凹凸不平时,该挡渣器比多面体挡渣器的命中率更高,
(5)由于多个圆台均匀的分布在挡渣器的周边,无论是哪一个方向接触出钢口,都是比较有效的方式。
(6)转炉出钢口使用周期一般在150炉左右,使用前期和使用后期存在比较明显的变化,多面体挡渣器的适应性相对于刺状挡渣器较差,如果挡渣器外径过大,在使用前期无法保证棱角和出钢口产生隙缝,如果外径较小,则在出钢口后期容易堵住出钢口,从而影响出钢,而刺状挡渣器的圆台的设计尺寸可以满足这两个时期的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视图。
其中:1、突刺,2、阶梯状通道,3、内层铁球,4、包裹层。
具体实施方法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不限于此。
实施例1:
一种带突刺的球状挡渣器包括内层铁球3,其特征在于内层铁球3外面覆盖有包裹层4,包裹层4上带有突刺1,突刺1间形成连通的阶梯状通道2。
所述的突刺1呈圆台状,均匀分布在内层铁球3的外切正12面体的棱的中点之上,共30个,其高度为80mm。
所述的圆台状突刺1的轴心线是内层铁球3的球径延长线。
所述的包裹层4由耐火材料制成。
所述的突刺1由耐火材料制成。
实施例2:
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是,圆台状突刺1呈均匀分布在内层铁球3的外切正12面体的顶点之上,共20个,其高度为70mm。
实施例3:
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是,圆台状突刺1呈均匀分布在内层铁球3的外切正20面体的顶点之上,共12个,其高度为75mm。
实施例4:
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是,圆台状突刺1呈均匀分布在内层铁球3的外切正20面体的棱的中点之上,共30个,其高度为88mm。
实施例5:
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是,圆台状突刺1呈均匀分布在内层铁球3的外切正8面体的棱的中点之上,共12个,其高度为82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莱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莱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1984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开关稳压电源控制器的环路补偿电路
- 下一篇:改进结构的永磁电机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