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大流量组合式旋流进气道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22945.8 | 申请日: | 2009-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5885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9 |
发明(设计)人: | 马圣龙;刘志博;曹金山;唐洪荣;张蕾;赵金龙;王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04 | 分类号: | F02M35/104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桂存 |
地址: | 250002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量 组合式 流进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进气道总成,特别是一种大流量组合式旋流进气道总成。
背景技术
重型卡车的发动机在运行时,每分钟吸入约20m3-30m3的空气。为防止空气中的水分及灰尘颗粒进入发动机导致机器过早磨损,车辆通常设计有包括进气管道和空气滤清器的空气过滤系统。为有效提高空气滤清器在多灰尘、大流量工况下滤芯的使用寿命,减轻主滤芯的容灰负荷,经常在空滤器前的进气管道处安装空气预滤装置。目前常用的预滤装置有格栅(百叶窗)、盆形预滤器、横置旋流管组合等,以上结构在进气流量相对较小的中小型卡车上能够较好发挥作用,但随着卡车向高速重载方向的发展,对于进气流量达到25m3/min及以上的重型卡车,上述预滤装置或其简单组合已无法满足使用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可以将空气中部分较大的杂物、灰尘和水滴除去并达到预滤要求的大流量组合式旋流进气道总成。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进气格栅、挡水板、进气道壳体、旋流管和联通件,进气格栅固定在进气道壳体的一端,挡水板设于进气格栅后部的进气道壳体内部,旋流管一端连接在进气道壳体的另一端,旋流管的另一端与联通件相连。
为了提高挡水、挡杂物的效果,所述的挡水板是倾斜设置的弧形板。
为了将挡水板阻挡的空气中部分较大的杂物、灰尘和水滴排除进气道壳体,在进气道壳体上挡水板的底部设置有排水孔。为了将经过旋流管而被甩向旋流管外圈内壁落下的空气中的杂物、灰尘和水滴排除出旋流管,在旋流管的外壁上设置有3个排尘/排水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综合利用百叶窗,挡水板,旋流管等结构,并通过合理设计挡风格栅平面宽度和角度,优化改进旋流管旋流导程、内外管管径尺寸,可去除空气中绝大部分的水和直径70um以上的灰尘颗粒,同时满足进气流量达30m3/min空气除尘除水的预滤要求。并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布置合理,造型美观大方,具有良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进气格栅,2、挡水板,3、排水孔,4、进气道壳体,5、旋流管,6、排尘/排水口,7、联通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大流量组合式旋流进气道总成,它包括进气格栅1、挡水板2、进气道壳体4、旋流管5和联通件7,进气格栅1固定在进气道壳体4的上端,挡水板2镶嵌于进气格栅1后部的进气道壳体4内部,进气道壳体4上位于挡水板2的底部设有排水孔3,旋流管5一端连接在进气道壳体4的下端,另一端与联通件7相连。旋流管5的外壁上设有排尘/排水口6。
空气的预滤原理:大流量组合式旋流进气道总成通过进气道壳体4和联通件7上的固定支座安装于驾驶室后围上,车辆运行时,迎面气流冲击在进气格栅1面上,改变方向后通过进气格栅1,此时空气中部分较大的杂物、灰尘和水滴经撞击被阻挡分离,通过进气格栅1的空气到达挡水板2时,空气中的水滴不断冲击凝聚在挡水板2的曲面上并在重力作用下汇聚到挡水板2底部经排水孔3排出。被除去较大灰尘颗粒和水滴的空气到达旋流管5后,在旋流管5内旋流叶片的导向作用下高速旋转下行,此前未被分离的较小颗粒在离心力作用下被甩向旋流管5外圈内壁落下,再通过排尘/排水口6排出,从而实现空气的预滤功能。预滤后的空气再经过干式空气滤清器后进入发动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2294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