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型孔深度可变式精密排种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24684.3 | 申请日: | 2009-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22249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发明(设计)人: | 宋井玲;杨自栋;杨善东;张国海;李洪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C7/04 | 分类号: | A01C7/04;A01C7/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5086山东省淄博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深度 可变 精密 排种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型孔深度可变式精密排种器,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昂贵的优良种子的推广使用,对精密单粒穴播排种器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精密播种不仅可以节约良种,而且可以减少田间间苗、定苗用工,又可以减少土地肥力浪费、提高作物产量。因此,在很多国家都已广泛使用。
实现精密播种的关键技术之一是排种器能实现单粒穴播要求。我国从7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和推广精密播种技术,但至今没有得到普遍应用,其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排种器不能满足要求。国外精密排种器多采用气力式,其结构复杂、价格高、使用维修不便。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型孔轮式排种器结构简单、价格低、使用维修方便,适合播大粒种子,是较理想的排种器。但存在着对种子损伤率高、对种子尺寸要求严格等缺点。为此,许多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如加充填轮,气力充种清种,使用橡胶刷种轮,复式型孔内侧充种,可调式型孔内侧充种等。但均难以在充填分离、清种定量和排种的全过程提高不同形状和尺寸的种子播种的单粒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克服上述缺陷、单粒率高、对种子损伤小的型孔深度可变式精密排种器。其技术内容为:
一种型孔深度可变式精密排种器,包括上下开口的壳体和位于壳体内的外槽轮、刷轮、型孔轮,其中外槽轮、刷轮和型孔轮的轴线平行,分别经键安装在播种机的三根轴上,刷轮、型孔轮的转向与外槽轮相反,其特征在于:型孔轮的孔为通孔,每个孔内均间隙配合一套装弹簧的活销,型孔轮的孔与活销外端构成型孔,外槽轮位于型孔轮的上方,两者外轮廓相距20~40mm,外槽轮的一侧与壳体内壁贴合,另一侧与壳体内壁构成种子通道,型孔轮靠近种子通道的一侧与壳体内壁贴合,刷轮远离种子通道位于型孔轮的斜上方,并与型孔轮接触,增设一凸轮与型孔轮同轴线固定在壳体上并位于型孔轮的中心处,凸轮的外轮廓与活销的内端接触。
所述的型孔深度可变式精密排种器,凸轮自对应于型孔轮与壳体内壁的贴合处、型孔轮与刷轮的接触处至凸轮的正下方,半径依次增大,然后凸轮自正下方至型孔轮与壳体内壁的贴合处,半径依次减小。
所述的型孔深度可变式精密排种器,刷轮上的刷毛沿刷轮圆周方向排列,在壳体位于刷轮的斜上方设有种梳,种梳的齿端伸入刷毛之间。
其工作原理为:排种器固定在种箱底部的出口处,外槽轮、刷轮、型孔轮由播种机驱动在壳体内转动,种子随着外槽轮的转动首先经种子通道到达型孔轮上方的充种区,种子进入型孔轮的孔与活销外端构成的型孔内,随着凸轮半径的依次增大,活销在凸轮外轮廓的作用下向外移动,型孔深度依次变浅,配合刷轮,型孔内只留一粒种子,随着型孔轮的继续转动,该粒种子由壳体的下开口排出,型孔轮转过凸轮的最下方,在弹簧的作用下,活销向内移动,型孔深度依次变深,完成一次工作循环,以此类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由外槽轮根据排种器的排种量,定量向充种区补充种子,保证了排种器在充种区域始终保持最佳种子量,减少了种子在充填分离过程中因相互作用、干扰进入型孔,产生空穴,同时在清种定量的过程中刷轮需清除的种子量较少,便于清种,单粒率较高,适用于玉米、大豆等大粒种子的精密播种;
2、由于凸轮半径变化,型孔深度在充填分离过程中最深,有利于多粒种子进入型孔并稳定在型孔中,减少空穴的产生,在清种定量的过程中型孔深度变浅,有利于刷轮清除多余的种子,保证一粒种子留在型孔内;
3、在排种时型孔深度最浅,强制排出种子;
4、采用刷毛式刷轮清种,减少了对种子的损伤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A-A剖面图。
1、壳体 2、外槽轮 3、刷轮 4、型孔轮 5、轴 6、孔 7、弹簧 8、活销9、种子通道 10、凸轮 11、种梳 12、种箱 13、端盖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上下开口的壳体1固定在种箱12的底部,壳体1内的外槽轮2、刷轮3和型孔轮4的轴线平行,分别经键安装在播种机的三根轴5上,刷轮3、型孔轮4的转向与外槽轮2相反,型孔轮4的孔6为通孔,每个孔6内均间隙配合一套装弹簧7的活销8,型孔轮4的孔6与活销8外端构成型孔,外槽轮2位于型孔轮4的上方,两者外轮廓相距30mm,外槽轮2的一侧与壳体1内壁贴合,另一侧与壳体1内壁构成种子通道9,型孔轮4靠近种子通道9的一侧与壳体1内壁贴合,刷轮3远离种子通道9位于型孔轮4的斜上方,并与型孔轮4接触,增设凸轮10与型孔轮4同轴线固定在壳体1上并位于型孔轮4的中心处,凸轮10自对应于型孔轮4与壳体1内壁的贴合处、型孔轮4与刷轮3的接触处至凸轮10的正下方,半径依次增大,然后凸轮10自正下方至型孔轮4与壳体1内壁的贴合处,半径依次减小,凸轮10的外轮廓与活销8的内端接触。刷轮3上的刷毛沿刷轮3圆周方向排列,在壳体1位于刷轮3的斜上方设有种梳11,种梳11的齿端伸入刷毛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理工大学,未经山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2468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