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偏心中心筒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26321.3 | 申请日: | 2009-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419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28 |
发明(设计)人: | 王正博;于兆清;邵岩;尹崇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锅炉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4C5/107 | 分类号: | B04C5/107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张秀福 |
地址: | 250023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偏心 中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气固分离部件,特别是一种旋风分离器的中心筒。
背景技术
旋风分离器是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重要部件,它主要由上部为圆筒形、下部为漏斗式锥筒形的筒体及中心筒组成,中心筒位于筒体顶部、其上部伸出筒体顶端通过固定支撑套筒与竖井式烟道连接、下部则插入分离器主体内腔中炉膛烟道入口下方。目前通常使用的旋风分离器结构如图1所示,图中1为烟气入口,2为中心筒,其上部为烟气出口,3为圆筒形筒体,4为灰出口,5为漏斗式锥筒形筒体。旋风分离器的工作原理是从锅炉炉膛出来的含未燃尽煤粒子灰尘的混合烟气由烟气入口1切向进入圆筒形筒体3,在离心力作用下含未燃尽煤粒子的混合烟气在旋风分离器内形成旋转的涡流,大部分含未燃尽煤粒子灰尘在离心力和重力作用下与烟气分离落下进入灰出口4,通过返料装置重新送回炉膛,实现燃料的循环燃烧;分离出灰尘后比较干净的烟气从下部进入中心筒2,再从中心筒2上部的烟气出口离开旋风分离器,这样旋风分离器就把绝大部分未燃尽煤粒子灰尘与烟气分离开来。因而旋风分离器分离效率的高低将严重影响到锅炉的燃烧效率和烟尘排放量。
位于旋风分离器上部的中心筒2是旋风分离器的关键部件,它的作用是设计成合理的形状和尺寸提高旋风分离器气固分离效率,使含未燃尽煤粒子的灰尘尽量多的从混合烟气中分离出来。现有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旋风分离器中心筒都是圆筒形式,由于进入旋风分离器的含未燃尽煤粒子灰尘的烟气具有贴壁层,并且很多烟气在没有进行气固分离前就短路进入中心筒入口,致使旋风分离器烟气和含未燃尽煤粒子的灰尘分离效率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提高旋风分离器分离效率的偏心中心筒。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偏心中心筒,包括筒体和设置于筒体上部的可与旋风分离器的圆筒形筒体相连接的凸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体自下而上分为进口段、过渡段、出口段,出口段中心线与旋风分离器的中心线同心;进口段中心线与出口段的中心线偏离。
本实用新型的偏心中心筒,其出口段中心线与旋风分离器的中心线同心,而进口段没有设置在旋风分离器的中心,而是将其向远离入口烟气流向的方向做一定的偏移,采用这种偏心布置后,会使烟气在刚进入分离器时有一个较大流通截面,随着分离的进行,烟气量及物料量均不断减少,随之烟气流道宽度也在减小,这样会得到一个更加均匀的物料浓度场;偏心布置还可防止高温烟气直接短路到中心筒中,可以大大提高分离器的分离效率,其有益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旋风分离器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偏心中心筒的主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偏心中心筒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安装有本实用新型偏心中心筒的旋风分离器的主视示意图。
图5是安装有本实用新型偏心中心筒的旋风分离器的俯视示意图。
图中:1-烟气入口,2-中心筒,3-圆筒形筒体,4-灰出口,5-漏斗式锥筒形筒体,6-凸缘,21-出口段,22-过渡段,23-进口段。
具体实施方式
图2至图5为本实用新型偏心中心筒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示意图,该偏心中心筒为三段结构的筒体和设置于筒体上部的可与旋风分离器的圆筒形筒体相连接的凸缘,所述的筒体自下而上分为进口段、过渡段、出口段,出口段中心线与旋风分离器的中心线同心,进口段中心线与出口段的中心线偏离。以循环流化床锅炉所使用的偏心中心筒为例,进口段直径1600mm、过渡段直径大端1600mm、小端1200mm、出口段直径1200mm,进口段中心线与出口段的中心线偏离200mm。
以上所列举的实施方式仅供理解本实用新型之用,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的限制,有关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权利要求所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作出多种变化或变形,所有等同的变化或变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锅炉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济南锅炉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263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