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叶绿素a测量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28859.8 | 申请日: | 2009-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29567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王岩峰;官晟;范陈清;兰举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G01N21/01 |
代理公司: | 青岛海昊知识产权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中南 |
地址: | 266061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叶绿素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叶绿素a测量装置,使用高亮度LED作为激发光源的走航式实时测量的小型化、模块化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叶绿素a浓度的测量对描述海洋初级生产力、评价海洋水质有机污染程度以及探测渔场具有重要的意义,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有些国家开始荧光计的研制。主要采用脉冲氙灯作为激发光源的脉冲式水下荧光计,利用脉冲氙灯作为激发光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体积、重量和功耗都比较大,导致整个系统不易安装和维护,同时不利于系统的集成,由于海洋中叶绿素a浓度非常低,其检测信号又极易受到氙灯信号的干扰,从而影响测量的精度和准确性。
目前叶绿素a测量主要有通过现场采样,然后实验室萃取,并由分光光度计进行测量,需要破坏浮游植物结构,不能实现无损测量。现有现场叶绿素a测量装置的信号接收采用背向180°接收方式,该装置的测量方式干扰信号较大。同时现有测量装置体积、重量较大,不利于系统集成、安装与维护。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包含外壳内的激发光源、光学器件组成的光路和单片机控制电路及与之相连的电缆插头,并经由单片机控制电路进行处理和传输,其特征在于激发光源是由三个呈品字形分布的发光二极管(LED)组成,该LED波长为460nm,发射半角宽为15°,发光强度为5000mcd,且激发光源的前端经由发射窗口激发水样,受激产生的荧光又先后经由接收窗口,凸透镜和干涉滤光片进入光敏接收器件,光敏接收器件的信号输出至单片机控制电路,最后经由单片机控制电路进行处理和传输。
本实用新型采用灵敏度为0.52V/nW的光敏接收器件接收荧光信号,并采用中心波长为685nm,带宽为30nm的干涉滤光片对噪声信号进行过滤,同时荧光信号经焦距为7.14mm凸透镜会聚于光敏接收器件的检测窗口。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一种使用高亮度LED作为激发光源的走航式实时测量的小型化、模块化测量装置,利于系统集成、安装与维护,灵敏度高,采用与海水的透明窗匹配的波长为460nm,半角宽为15°,发光强度为5000mcd的蓝光LED作为激发光源。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孔 2、水样 3、激发光源 4、发射窗口 5、接收窗口 6、凸透镜7、干涉滤光片 8、光敏接收器件 9、单片机控制电路 10、外壳 11、电缆插头12、保护罩。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本实用新型包含有外壳10内的激发光源3、光学器件组成的光路和单片机控制电路9及与之相连的电缆插头11,其特征在于激发光源3是由三个呈品字形分布的LED组成,该LED波长为460nm,发射半角宽为15°,发光强度为5000mcd,激发光源3的前端经由发射窗口4激发水样2,受激产生的荧光又先后经由接收窗口5,凸透镜6和干涉滤光片7进入光敏接收器件8,光敏接收器件8的信号输出至单片机控制电路9。
上述单片机控制电路9采用MSP430F2013单片机作为系统的控制器件,其具有5种低功耗模式,可有效降低系统的整体功耗。为了便于与其它水质传感器集成,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并设有标准接口,便于安装与维护。
考虑到有效减小杂散光和反射光对测量信号的干扰,本实用新型中的发射窗口4和接收窗口5成90°角布置。
考虑到减小海水扰动对荧光信号的影响和保护用作发射窗口4和接收窗口5的保护玻璃,本实用新型还专门在外壳10的前方和侧面设置一带有孔1的保护罩12。
如图所示,本装置通过单片机控制电路9控制激发光源3产生脉冲光信号,激发光源3经过发射窗口4激发水样2,水样2中叶绿素a受激产生荧光信号,荧光信号经过接收窗口5,然后经由焦距为7.14mm凸透镜6进行会聚,再经由波长为685nm,带宽为30nm的干涉滤光片7滤除噪声光信号,最后由光敏接收器件8进行接收并转换为电信号,该电信号经由单片机控制电路9进行信号调理并上传给上位机。
本实用新型的所有电子器件采用贴片封装,有效减小系统的体积和整体重量,其重量仅为0.9kg,尺寸为36(Φ)×134mm。本实用新型的叶绿素a测量范围为0.01-15μg/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未经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2885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纱线张力调节装置
- 下一篇:内螺旋槽外翅片单金属换热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