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隐式沉降测试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30002.X | 申请日: | 2009-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34681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31 |
发明(设计)人: | 崔新壮;金青;车华桥;高发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C5/04 | 分类号: | G01C5/04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吉勇 |
地址: | 250061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沉降 测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交通运输技术,尤其是一种隐式沉降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些路基沉降测试装置,如沉降板、沉降磁环等往往影响路基施工,从而产生路堤压实死角,而一些埋入式的测试装置往往价格昂贵。而目前测试地基内某点沉降的多为分层沉降计,但为了测试绝对沉降,分层沉降计的下端必须位于路基影响区以外,需要打很深的钻孔以安装沉降计,保证下端绝对沉降约为0。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量程大,测试方便,而且易加工,成本低的隐式沉降测试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隐式沉降测试装置,包括筒体,筒体下部设置于底座上,筒体上端设有盖板,筒体侧面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注水嘴和出水嘴。
所述筒体为圆筒,注水嘴和出水嘴分别焊接在圆筒侧面的下部和上部,底座和盖板分别与圆筒焊接在一起。
使用时,首先将两根煤气橡胶管接在所述的两个水嘴上,然后用喉卡卡住使其固定且不漏水。在要测量的工作面上方挖出一坑槽,槽深为沉降杯的2-3倍(60-90cm),坑槽直径半米即可,将沉降测试装置放在要测量的位置(装置底用细沙找平),再从坑槽开始向路基外挖一深槽,约一米深,橡胶管沿深槽引到路基以外(须保证连接出水嘴的橡胶管全长在整个沉降过程中均不得高于出水嘴)。填平后即安装完毕。每次测量时将连接注水嘴的橡胶管抬高使其高于圆筒顶端并注水,当连接出水嘴的橡胶管均匀稳定出水时停止注水,根据连通器原理,其出水嘴处的高程(即沉降杯内的液面高)等于与注水嘴连接的橡胶管内的液面高,再通过水准测量连接注水橡胶管内液面的高程,即可得到沉降测量装置内液面的高程C1;进行第二次测量,得到第二次测量高程C2,对比两次测量的高程即可知道沉降量C:
C=C1-C2 (1)
本沉降测量装置的量程M不小于出水嘴的高程e1减去其所连接的橡胶管最高处的高程e2,即:
M≥e1-e2 (2)
本装置的精度取决于水位测试仪器(如水准仪)的精度。
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不影响正常施工,价格低廉,精度高,能经受施工期间压路机碾压,可长期使用,可靠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剖面图;
其中1.底座;2.出水嘴;3.盖板;4.圆筒;5.注水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所示,一种隐式沉降测试装置,包括筒体,筒体下部设置于底座1上,筒体上端设有盖板3,筒体侧面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注水嘴5和出水嘴2。
所述筒体为圆筒4,注水嘴5和出水嘴2分别焊接在圆筒4侧面的下部和上部,底座1和盖板3分别与圆筒4焊接在一起。
使用时,首先将两根煤气橡胶管接在所述的两个水嘴上,然后用喉卡卡住使其固定且不漏水。在要测量的工作面上方挖出一坑槽,槽深为沉降杯的2-3倍(60-90cm),坑槽直径半米即可,将本沉降测试装置放在要测量的位置(装置底用细沙找平),再从坑槽开始向路基外挖一深槽,约一米深,橡胶管沿深槽引到路基以外(须保证连接出水嘴的橡胶管全长在整个沉降过程中均不得高于出水嘴)。填平后即安装完毕。每次测量时将连接注水嘴5的橡胶管抬高使其高于圆筒4顶端并注水,当连接出水嘴2的橡胶管均匀稳定出水时停止注水,根据连通器原理,其出水嘴2处的高程(即沉降杯内的液面高)等于注水嘴5连接的橡胶管内的液面高,再通过水准测量连接注水橡胶管内液面的高程,即可得到沉降测量装置内液面的高程C1;进行第二次测量,得到第二次测量高程C2,对比两次测量的高程即可知道沉降量C:
C=C1-C2 (1)
本沉降测量装置的量程M不小于出水嘴的高程e1减去其所连接的橡胶管最高处的高程e2,即:
M≥e1-e2 (2)
本装置的精度取决于水位测试仪器(如水准仪)的精度。
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不影响正常施工,价格低廉,精度高,能经受施工期间压路机碾压,可长期使用,可靠性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000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