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五切分轧制空过导槽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30091.8 | 申请日: | 2009-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420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28 |
发明(设计)人: | 刘朋刚;张忠峰;袁永文;王长生;赵衍鹏;林洪亮;李俊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石横特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39/16 | 分类号: | B21B39/16;B21B28/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1612 山东省肥***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切分 轧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铁行业棒线材三、四、五切分轧制生产线。
背景技术
目前,钢铁行业棒材生产线用的三、四、五切分轧制生产线中,原设计在第18架(K1)与第17架(K2)轧机(即7#活套器)之间和第17架(K2)与第16架(K3)轧机(即6#活套器)之间使用活套器调节张力。
使用活套器调节张力的不足是,轧机转速无法实现稳定,经常发生某一线堆钢。主要原因是:轧件在K3切分后由原来的一线被切分为三、四、五线,受切分轧制工艺决定,各线料型之间必然存在一些尺寸差异,但轧辊转速一致,从而形成不同的活套高度,当活套扫描器采集信号时,因无法获取稳定的信号,无法判断实际活套高度与设定之间的差异,因此频繁调整上道次轧机,又因轧机间为级联调速,所以造成整个系统的不稳定,不利于稳产、高产。另外还存在处理工艺事故缓慢、维护困难、无法检查导卫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活套器的不足,提供一种三、四、五切分轧制空过导槽,这种空过导槽包括替代6#活套器的6#空过导槽和替代7#活套器的7#空过导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6#空过导槽结构是:它是在一长度为2.4米的底座上沿长度方向加工有五道U形槽,五道U形槽呈等腰梯形的形式布置,窄端为红钢入口,槽间距为86mm,宽端为红钢出口,槽间距为135mm;U形槽的宽度为60mm;U形槽的深度是:入口处至中间点为等高段,深度为200mm,中间点至出口处为变坡段,变坡后出口处的深度为70mm。
本实用新型的7#空过导槽结构是:它是在一长度为2.4米的底座上沿长度方向加工有五道U形槽,五道U形槽呈等距布置,U形槽间距为135mm;U形槽的宽度为60mm;U形槽的深度是:入口处至中间点为等高段,深度为200mm,中间点至出口处为变坡段,变坡后出口处的深度为70mm。
本实用新型积极效果是:在生产切分轧制工艺时,直接将6#导槽与7#导槽分别安装在原来6#活套器和7#活套器的底座上,能使切分后的料型顺利通过空过导槽进入下道次轧机,消除了因各线之间因活套器高低不一致造成的系统转速不稳定问题,达到稳定高产,同时使故障处理速度大大提高,可顺利地实现在线导卫的故障检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6#空过导槽的平面图;
图2为图1和图4的A向图;
图3是图2的B-B断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7#空过导槽的平面图。
图中:1-U形槽,2-底座,3-中间点,4-红钢入口,5-红钢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6#空过导槽是在一长度L=2.4米的底座2上沿长度方向加工有五道U形槽1,五道U形槽1呈等腰梯形的形式布置在底座2上,窄端为红钢入口4,槽间距b=86mm,宽端为红钢出口5,槽间距a=135mm;U形槽1的宽度c=60mm;U形槽1的深度是:入口处至中间点3为等高段,深度h1=200mm,中间点3至出口处为变坡段,变坡后出口处的深度h2=70mm。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7#空过导槽是在一长度为L=2.4米的底座2上沿长度方向加工有五道U形槽1,五道U形槽1呈等距布置在底座2上,U形槽1间距a=135mm;U形槽1的宽度c=60mm;U形槽1的深度是:入口处至中间点3为等高段,深度h1=200mm,中间点3至出口处为变坡段,变坡后出口处的深度h2=7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石横特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山东石横特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009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大直径钢管直线测量装置
- 下一篇:伸缩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