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焊接式滑轮组框架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30322.5 | 申请日: | 2009-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428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28 |
发明(设计)人: | 宋衍忠;沈长舜;李卫;李燕;查放;宋志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安泰山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D3/06 | 分类号: | B66D3/06 |
代理公司: | 泰安市泰昌专利事务所 37207 | 代理人: | 姚德昌 |
地址: | 271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焊接 滑轮 框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程机械的提升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焊接式滑轮组框架。
背景技术
工程机械在建筑、工程、运输等作业中使用非常广泛,特别是货物的提升或转运时,其提升装置起着重要的作用,滑轮组作为提升装置中的主要部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环境恶劣,常处于高温、高负荷、高磨损的环境,容易损坏,目前工程机械上的滑轮组框架普遍采用螺栓连接的形式,该结构的滑轮组框架存在以下缺陷:受力情况不佳,滑轮轴仅靠两侧板的支撑,中部承受相当大的弯矩及剪力,受力不均衡,滑轮轴易磨损和弯曲变形;滑轮组框架结构中部分部件为锻件,然后再通过螺栓连接的形式,螺栓连接稳固性差,锻件不易加工,且制造成本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合理,承载能力大,可靠性高的焊接式滑轮组框架。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焊接式滑轮组框架,包括起重滑轮组框架和吊钩滑轮组框架,所述的起重滑轮组框架包括两个带轴孔的侧板、隔板、底板和两个支耳板,两个支耳板并排设置在上部,两个侧板设置在两个支耳板的两侧,侧板的上部与支耳板焊接连接,底板焊接连接在两个侧板的下部,在两个侧板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隔板,隔板上部与两个支耳板焊接连接,其下部与底板焊接连接,隔板中部设置有可供滑轮轴穿过的孔;所述的吊钩滑轮组框架包括两个带轴孔的夹板、隔板II、顶板和连板,顶板设置在起重滑轮组框架的底板的下方,两个夹板分别设置在顶板的两侧,夹板的上部与顶板焊接连接,连板焊接在两个夹板的下部位置,在两个夹板之间设置有隔板II,隔板II上设置有可供滑轮轴穿过的孔,隔板II的数量与起重滑轮组框架的隔板数量相应。
本实用新型在起重滑轮组框架和吊钩滑轮组框架中均设置了隔板,增加了滑轮轴的支撑点,降低了滑轮轴的弯矩及剪力,使滑轮轴在工作过程中不易磨损,不易发生弯曲或变形;本实用新型的起重滑轮组框架和吊钩滑轮组框架的各部件之间采用焊接连接,提高了整体承载能力,增强了滑轮组的可靠性、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起重滑轮组框架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吊钩滑轮组框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主要由起重滑轮组框架和吊钩滑轮组框架组成,其中起重滑轮组框架包括两个带轴孔的侧板1、隔板2、底板3和两个支耳板4。两个支耳板4并排设置在上部,两个侧板1设置在两个支耳板4的两侧,侧板1的上部与支耳板4焊接连接,底板3焊接连接在两个侧板1的下部,在两个侧板1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隔板2,本实施例中的隔板2为两个,隔板2的上部与两个支耳板4焊接连接,其下部与底板3焊接连接,隔板2中部设置有可供滑轮轴穿过的孔,滑轮轴穿过隔板2,其两端与两个侧板1连接,滑轮装在滑轮轴上,本实施例中滑轮可安装三个,并由隔板2隔开。
吊钩滑轮组框架一般与起重滑轮组框架配合使用,吊钩滑轮组框架设置在起重滑轮组框架的下方,并通过滑轮上缠绕的钢丝绳连接,所述的吊钩滑轮组框架包括两个带轴孔的夹板5、隔板II 6、顶板7和连板8,顶板7设置在起重滑轮组框架的底板3的下方,两个夹板5分别设置在顶板7的两侧,夹板5的上部与顶板7焊接连接,连板8焊接在两个夹板5的下部之间的位置,在两个夹板5之间设置有隔板II 6,隔板II 6上设置有可供滑轮轴穿过的孔,吊钩滑轮组中的滑轮轴穿过隔板II 6,其两端与两个夹板5连接,隔板II 6的数量与起重滑轮组框架的隔板2数量相应,本实施例中隔板II 6的数量也是两个。隔板II 6的作用与起重滑轮组框架中的隔板2一样,起支撑滑轮轴和分隔滑轮的作用,防止滑轮轴出现磨损及弯曲变形等情况。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滑轮组框架具有结构合理,承载能力大,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安泰山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泰安泰山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03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