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CCFL用转换变压器的引线槽绕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31841.3 | 申请日: | 2009-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5248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25 |
发明(设计)人: | 胡战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彩虹集团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27/28 | 分类号: | H01F27/28;H01F41/06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陆万寿 |
地址: | 71003***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ccfl 转换 变压器 引线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转换变压器制造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CCFL用转换变压器的引线槽绕装置。
(二)背景技术:
当前用于液晶显示器的CCFL(冷阴极荧光灯)高频电子转换变压器,其次级线圈都是由双零(Φ0.04mm左右)漆包线绕制,由于漆包线非常细小,缠绕在端脚上的引线经过高温浸锡后,锡易将铜线腐蚀断,造成大量的废品。传统的方法是将终始端引线来回折上数次,再绞合成多股线,并要将这样的一段多股线绕进次级线圈内,然后再缠在端脚上浸锡,这样就不会造成断线。这种方法不但绕线设备要具有折线和绞线的功能,设备成本高,而且这些动作过程时间几乎与绕线时间相当,绕制效率特别低;同时这样来回折的铜线白白浪费掉,使铜线的使用量增加。
(三)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CCFL用转换变压器的引线槽绕装置,该引线槽绕装置既能达到多股线缠线、避免浸锡断线,又能节省铜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CCFL用转换变压器的引线槽绕装置,包括骨架1、以及骨架1上绕制的初级线圈2、次级线圈3、铁氧体磁芯4、始端引线5、第一线槽6缠绕、第一端脚7上、终端引线8、第二线槽9和第二端脚10,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线槽6和第二线槽9旁边,再分别增设一个第一副槽11和12,并使第一端脚7处于第一线槽6与第一副槽11的中间位置,同样第二端脚10处于第二线槽9与第二副槽12的中间位置。
始端引线5在第一线槽6内、第一端脚7上和第一副槽11内围绕第一槽壁13重复缠线,形成环形多股槽绕缠线15;终端引线8在第二线槽9内、第二端脚10上和第二副槽12内围绕第二槽壁14重复缠线,形成环形多股槽绕缠线16。
始端引线5在第一线槽6、第一端脚7和第一副槽11之间,分别围绕第一槽壁13和第一端脚7重复缠线,形成双环多股槽绕缠线17;终端引线8可在第二线槽9、第二端脚10和第二副槽12之间,分别围绕第二槽壁14和第二端脚10重复缠线,形成双环多股槽绕缠线17。
本实用新型采用多次环绕围成环形引槽绕、或双环形引槽绕,在端脚上形成多股线缠线,在通过高温浸锡后,由于沾锡位置不超过多股线环形缠线,就不可能造成单根引线沾锡出现断线的现象。在转换变压器的骨架上再增设两个槽,不改变骨架1的整体结构,也不改变变压器的生产流程,只是在绕线的开始、和终了时,引线在端脚上缠线的轨迹进行修改;并且这个动作过程所用时间,比传统的折线和绞线时间大大减小,变压器的生产效率能提高10%以上。在采取以上的变压器骨架进行绕线时,铜线围绕槽缠绕的长度,比折线、绞线的铜线长度短得多,铜线有效使用率也提高5%以上。同时绕线设备可以不需要折线、绞线装置,材料和设备的成本都会下降很多。
(四)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转换变压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转换变压器的次级线圈始端缠线面截面----环形缠线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转换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终端缠线面截面----环形缠线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转换变压器的次级线圈始端缠线面截面----双环形缠线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转换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终端缠线面截面----双环形缠线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参见图1、图2、图3,一种CCFL用转换变压器的引线槽绕装置,包括骨架1、以及骨架1上绕制的初级线圈2、次级线圈3、铁氧体磁芯4、始端引线5、第一线槽6缠绕、第一端脚7上、终端引线8、第二线槽9和第二端脚10,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线槽6和第二线槽9旁边,再分别增设一个第一副槽11和12,并使第一端脚7处于第一线槽6与第一副槽11的中间位置,同样第二端脚10处于第二线槽9与第二副槽12的中间位置。
环形缠线结构,始端引线5在第一线槽6内、第一端脚7上和第一副槽11内围绕第一槽壁13重复缠线,形成环形多股槽绕缠线15;终端引线8在第二线槽9内、第二端脚10上和第二副槽12内围绕第二槽壁14重复缠线,形成环形多股槽绕缠线16。
始端引线5先在第一端脚7上缠绕数圈,接着进入原第一线槽6、顺时针围绕第一槽壁13,转到第一副槽11,围绕第一端脚7下端、再回到原第一线槽6,并按上述轨迹重复数次,形成始端环形多股引槽绕,最后从原第一线槽6出,进入线圈骨架1绕制次级线圈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彩虹集团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彩虹集团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184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