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液压式自动接地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31861.0 | 申请日: | 2009-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5084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25 |
发明(设计)人: | 郑象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象飞 |
主分类号: | B60M1/12 | 分类号: | B60M1/12 |
代理公司: | 西安新思维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韩 翎 |
地址: | 710043陕西省西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气化铁路 接触 液压式 自动 接地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接地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液压式自动接地装置。
二、背景技术:
背景技术中,电力机车完成区间运行后按规定将到机务段进行机车维护保养(即整备作业),在整备作业时,首先必须对作业区段的25千伏的接触网进行断电(即将控制该段接触网的隔离开关实施拉闸),然后在该段接触网上挂接地线(将接触网与钢轨短接),以释放该段接触网上残存的剩余电荷,确保登顶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
对于上述两步工作,尤其是挂接地线工作,时至今日全国大部分机务段仍采用传统的手工作业模式,即作业人员在接触网上人工挂接地杆,而由于操作人员工作失误,如漏挂、错挂所造成的重大的人身事故时有发生。
目前,国内电力机车整备作业时必须完成的拉闸脱网,以及挂接地线工作大部分仍然是采用手工方式或简单的电动方式完成,而挂接地线工作则基本上都停留在手工的方式上,这种传统的工作方式极大地制约了电力机车整备作业向机械化、自动化以及系统自动控制方向的发展,由此产生以下的问题:
1、手工挂接,劳动强度大;
2、室外作业,工作条件差;
3、挂接工作存在人为失误的隐患;
4、无法实现整备作业全过程的自动化作业;
5、与高速发展的电气化铁路建设不相称。
三、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液压式自动接地装置,其可按照预定程序自动完成待挂股道接触网的地线挂接(或收回),从而将该段接触网线的剩余电荷完全释放,达到安全作业的标准。可适应各种环境及气候条件,全天候工作,抗干扰性强,性能稳定,通用性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液压式自动接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机壳上部设置有活动臂,活动臂与一号油缸连接。
上述活动臂包括安装管,安装管上设置有二号油缸,二号油缸上安装有油缸活塞导向机构,油缸活塞通过油缸连接头与绝缘管连接,绝缘管与对位误差修正机构连接,对位误差修正机构与接地刀头连接,接地刀头上设置有导向杆。
上述机壳为圆柱体,机壳上设置有长圆型仓门和自动开关门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为全自动接地设备,无须人工介入,能接入自动控制系统中工作,亦能单机联动工作;
2、本实用新型为液压驱动,动作可靠、准确,可全天候工作;
3、本实用新型抗干扰性好,能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稳定地工作;
4、本实用新型实用性好,操作简便,使用安全,且符合特定的操作规程;
5、本实用新型使用成本低,维护简便;
6、本实用新型外形美观,占地面积小。
四、附图说明:
图1为活动臂收回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活动臂伸出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活动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图5为油缸活塞导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对位误差修正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接触网线,2-活动臂,3-一号油缸,4-二号油缸,5-接地刀头,6-机壳,7-电控系统,8-液压动力单元,9-活动臂安装机构,10-安装管,11-绝缘管,12-油缸活塞导向机构,13-对位误差修正机构,14-碰块,15-行程开关盒,16-油缸连接头,17-油缸固定卡,18-油缸头固定卡,19-导向管,20-固定套,21-缓冲弹簧,22-活动套,23-导向杆。
五、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象飞,未经郑象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18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