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瓦楞纸箱印刷机的水墨黏度控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32090.7 | 申请日: | 2009-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5390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2 |
发明(设计)人: | 陈永常;刘筱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41F31/02 | 分类号: | B41F31/02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罗 笛 |
地址: | 710021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瓦楞纸箱 印刷机 水墨 黏度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印刷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黏度控制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瓦楞纸箱印刷机的水墨黏度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瓦楞纸箱印刷要印刷出质量好的印刷品,水墨的黏度控制很重要。黏度值稳定,水墨的印刷性能较好,印品质量稳定。水墨的黏度值主要依靠加水来维持,在瓦楞纸箱印刷过程中,水墨是循环使用的,由于水的挥发及被瓦楞纸板的吸收,水墨的黏度值增大,传递、转移困难,使版面墨量不足,造成图文基础裸露形成花版。有时还会引起纸张拉毛、脱粉现象,严重时造成纸张剥离。使印品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废品。因此如何将水墨的黏度值保持在合适的范围,是保证印刷过程正常进行的基础。现在通常的做法是定时、定量地向水墨桶中加水,这种控制水墨黏度值的方法很不精确,有时会造成水墨黏度值过小,产生浮脏,严重时会造成墨体乳化,使油墨不能保持正常传递、转移,并逐渐在墨辊上堆积起颜料颗粒,当堆积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糊版。有时虽然加了水,但黏度值还是偏大。因此,印刷过程中如何控制好水墨的黏度值在合适的范围,便成了瓦楞纸箱印刷过程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瓦楞纸箱印刷机的水墨黏度控制装置,能够自动控制水墨的黏度值在合适的范围内,解决了现有的向水墨桶中加水的方法不能精确控制水墨黏度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瓦楞纸箱印刷机的水墨黏度控制装置,包括微电脑显示和调节单元,微电脑显示和调节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有黏度探测器,微电脑显示和调节单元的输出端与继电器的输入端相连接,继电器的输出端连接有隔膜泵,隔膜泵上连接有管道。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还在于,
微电脑显示和调节单元的输出端还连接有报警器。
本实用新型瓦楞纸箱印刷机的水墨黏度控制装置,通过黏度探测器检测水墨的黏度值并传递给微电脑显示和调节单元,微电脑显示和调节单元比较检测值与设定值,通过继电器控制隔膜泵进行加水操作,从而保证了水墨的黏度值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水墨黏度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瓦楞纸箱印刷机水墨桶,2.黏度探测器,3.微电脑显示和调节单元,4.报警器,5.继电器,6.隔膜泵,7.水桶,8.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瓦楞纸箱印刷机的水墨黏度控制装置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微电脑显示和调节单元3,微电脑显示和调节单元3的输入端连接有黏度探测器2,微电脑显示和调节单元3的输出端与继电器5的输入端相连接,继电器5的输出端连接有隔膜泵6,管道8的一端穿过隔膜泵6插入水桶7内,管道8的另一端置于瓦楞纸箱印刷机水墨桶1上方,微电脑显示和调节单元3的输出端还连接有报警器4。
印刷时,在微电脑显示和调节单元3上设定适宜的水墨黏度值,将黏度探测器2安装在瓦楞纸箱印刷机水墨桶1内,黏度探测器2检测水墨黏度并将检测值送至微电脑显示和调节单元3,微电脑显示和调节单元3将检测到的数值与设定值进行比较,若显示值(实测值)大于设定值,则微电脑显示和调节单元3便输出添加信号到继电器5,继电器5控制隔膜泵6启动,通过管道8将水桶7内的水添加到瓦楞纸箱印刷机水墨桶1内,直至微电脑显示和调节单元3的显示值(实测值)小于设定值,则微电脑显示和调节单元3便输出停止信号到继电器5,继电器5输出停止信号到隔膜泵6,隔膜泵6停止向瓦楞纸箱印刷机水墨桶1添加水。若连续输出控制信号二分钟后还没有控制水墨黏度值达到设定的范围,微电脑显示和调节单元3则输出报警信号到报警器4提醒操作人员进行手动检测调节,使水墨的黏度值控制在设定的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瓦楞纸箱印刷机的水墨黏度控制装置,通过黏度探测器检测水墨的黏度值并传递给微电脑显示和调节单元,微电脑显示和调节单元比较检测值与设定值,通过继电器控制隔膜泵进行加水操作,从而保证了水墨的黏度值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科技大学,未经陕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209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