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吸入式收尘和除渣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32756.9 | 申请日: | 2009-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94539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03 |
发明(设计)人: | 肖慧;权宗刚;寇全有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B07B7/00 | 分类号: | B07B7/00;B09B3/00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谭文琰 |
地址: | 71006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入 收尘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全防护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吸入式收尘和除渣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随之产生的建筑垃圾也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产生建筑垃圾2亿吨,特别是地震后灾区倒塌的大量建筑废弃物,上述建筑垃圾,不仅造成大量资源浪费,而且需占用很大空间、影响城市环境,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在对上述建筑垃圾进行破碎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灰尘、杂质等,切需一套对上述灰尘、杂质等进行处理的高效收尘除渣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吸入式收尘和除渣装置,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使用操作方便、使用效果好,能有效解决建筑垃圾破碎处理过程所产生大量灰尘、杂质等的处理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吸入式收尘和除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带有出渣口的圆柱状罐体、套装在罐体内腔中部的螺旋状过滤网以及将罐体内腔抽至负压的风机,所述风机与罐体的之间通过空气管路进行连接,所述罐体下部设置有将被处理物料中的灰尘杂质吸入至罐体内腔的输入管道,所述罐体上对应设置有供空气管路和输入管道安装的安装一和安装口二。
所述螺旋状过滤网位于输入管道上方,且供输入管道安装的安装口二设置在罐体的下部侧壁上。
所述供空气管路安装的安装一设置在罐体的顶部。
所述罐体为上下部均为圆锥状且上下对称的罐体。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结构简单合理、加工制作方便且使用操作简便。2、设计合理且使用效果好、收尘出渣速度快,首先在负压状态下将被处理物料中所存在的尘土和杂物连同空气一块吸入罐体内腔,进入罐体内腔的尘土和杂物先向上运动且经套装在罐体内腔中部的螺旋状过滤网过滤后,粒度大的尘土粒和杂物在重力作用下不断下落,最终从罐体底部的出渣口排出,而连同尘土和杂物一道进入罐体内腔的空气则在风机的作用下通过空气管路从罐体顶部排出。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使用操作方便、使用效果好,能有效解决建筑垃圾破碎处理过程所产生大量灰尘、杂质等的处理问题。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2-罐体; 3-出渣口;
4-风机; 5-空气管路; 6-输入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底部带有出渣口3的圆柱状罐体2、套装在罐体2内腔中部的螺旋状过滤网1以及将罐体2内腔抽至负压的风机4。所述风机4与罐体2的之间通过空气管路5进行连接,所述罐体2下部设置有将被处理物料中的灰尘杂质吸入至罐体2内腔的输入管道6,所述罐体2上对应设置有供空气管路5和输入管道6安装的安装一和安装口二。所述输入管道6具体与盛装将被处理物料的装置相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螺旋状过滤网1位于输入管道6上方,且供输入管道6安装的安装口二设置在罐体2的下部侧壁上,所述供空气管路5安装的安装一设置在罐体2的顶部。所述罐体2为上下部均为圆锥状且上下对称的罐体。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是:首先通过风机4将罐体2的内腔抽至负压状态,并保持罐体2内腔的负压状态,之后在负压状态下通过输入管道6将被处理物料中所存在的尘土和杂物连同空气一块吸入罐体2内腔,进入罐体2内腔的尘土和杂物先向上运动,且经套装在罐体2内腔中部的螺旋状过滤网1后,粒度大的尘土粒和杂物在重力作用下不断下落,最终从罐体2底部的出渣口3排出,而连同尘土和杂物一道进入罐体2内腔的空气则在风机4的作用下通过空气管路5从罐体2顶部排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未经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275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