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钢轨检测的便携式涡流探伤仪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33613.X | 申请日: | 2009-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29586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马旺宇;赵振刚;赵文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90 | 分类号: | G01N27/90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子安 |
地址: | 71006***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钢轨 检测 便携式 涡流 探伤 | ||
1.一种用于钢轨检测的便携式涡流探伤仪,其特征在于:包括为各用电单元进行供电的供电电源(12)、对钢轨损伤进行检测的表面放置式涡流传感器(1)、为涡流传感器(1)提供激励源的正弦函数发生器(2)、对正弦函数发生器(2)所产生的正弦波信号进行放大处理的信号放大电路一(3)、对涡流传感器(1)所检测的检测信号进行放大处理的信号放大电路二(4)、与信号放大电路二(4)相接的控制电路、由所述控制电路进行控制的报警单元(6)和与信号放大电路二(4)相接的显示器;所述涡流传感器(1)由一个激励线圈(1-1)和一个测量线圈(1-2)组成;所述正弦函数发生器(2)接信号放大电路一(3),信号放大电路一(3)的两个输出端分别与激励线圈(1-1)的两端相接,测量线圈(1-2)的两端分别与信号放大电路二(4)的两个输入端相接,所述控制电路接报警单元(6)。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钢轨检测的便携式涡流探伤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励线圈(1-1)由U形磁芯和缠绕在所述U形磁芯中部的线圈组成,所述测量线圈(1-2)由I形磁芯和缠绕在所述I形磁芯中部的线圈组成,所述测量线圈(1-2)位于激励线圈(1-1)的下方中部且二者呈正交分布,测量线圈(1-2)的直径小于激励线圈(1-1)的直径。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用于钢轨检测的便携式涡流探伤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线圈(1-2)的线圈匝数、测量线圈(1-2)的线圈直径以及激励线圈(1-1)和测量线圈(1-2)间的间距H为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法确定的最佳参数组合。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钢轨检测的便携式涡流探伤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线圈(1-2)的线圈匝数为300匝,测量线圈(1-2)的直径为0.9mm,激励线圈(1-1)和测量线圈(1-2)间的间距H为2mm,激励线圈(1-1)的直径为9mm。
5.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用于钢轨检测的便携式涡流探伤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励线圈(1-1)和一个测量线圈(1-2)安装在一能倒扣在钢轨(14)上的外部壳体内,所述外部壳体下部设置有与钢轨(14)的上部结构相对应的凹槽。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钢轨检测的便携式涡流探伤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壳体为U形外壳(7),所述激励线圈(1-1)和一个测量线圈(1-2)均安装在U形外壳(7)内且均安装在U形外壳(7)上部中部,所述U形外壳(7)的内部结构与钢轨(14)的上部结构相对应。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钢轨检测的便携式涡流探伤仪,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外壳(7)的内部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能在钢轨(14)的上部侧壁上前后移动的固定轮(8),U形外壳(7)的内部上方设置有一个或多个能在钢轨(14)上表面上前后移动的导向轮(9),U形外壳(7)的外部上方设置有一带动U形外壳(7)沿钢轨(14)前后移动的手扶支杆(10);所述手扶支杆(10)中部安装有一电源箱(11),所述正弦函数发生器(2)、信号放大电路一(3)、信号放大电路二(4)和报警单元(6)均设置在一电路板上,所述电路板和供电电源(12)均安装在电源箱(11)内。
8.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用于钢轨检测的便携式涡流探伤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弦函数发生器(2)为能产生频率为10~100KHz的正弦波信号的芯片ICL8038。
9.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用于钢轨检测的便携式涡流探伤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放大电路一(3)由前级电压放大电路一和与所述前级电压放大电路一相接的后级功率放大电路组成;所述控制电路为电压比较器(5)。
10.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用于钢轨检测的便携式涡流探伤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放大电路二(4)由前级电压放大电路二和由芯片AD620组成的后级检测信号放大电路组成,所述前级电压放大电路二接后级检测信号放大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未经长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3613.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