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埋地油气管道基带斩波数据传输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33938.8 | 申请日: | 2009-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35731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31 |
发明(设计)人: | 张时忠;周书荣;汪民辉;高丁 | 申请(专利权)人: | 毕国华;汪民辉 |
主分类号: | H04B13/00 | 分类号: | H04B13/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新思维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韩 翎 |
地址: | 710075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气 管道 基带 数据传输 系统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气管道通信接入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埋地油气管道基带斩波数据传输系统,其利用埋地油气管道进行数据传输,实现油气管道的数据管理,促进管道数字化和信息化。
二、背景技术:
背景技术中,目前国内外管道管理部门为确保输油气管道安全生产,在通信保障方面主要采用了两种通信模式,一是无线通讯方式,如微波接力通信,自组专用无线电台;二是有线通信方式,如铺设专用通信电缆或光缆。这两种通信方式的根本任务:沟通联系长输油气管道沿线各加压站与总调度室之间的信息联系,以保障输油气管道的安全生产。但是,由于当初设计上的缺陷,管网通讯系统的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部分建设得比较发达,而对中枢神经与各末梢神经即各采油气井和输油气管道自身信息数据的传输功能则比较薄弱,特别是能及时反映输油气管道自身变化的信息量几乎等于零。其根本原因,就是反映末梢神经的各种信息采集器和传输系统没有建立起来。
管道完整性管理的最大技术难点:一是由于管道上没有安装终端设备,所以就无法获知管道在运行过程中,自身结构发生的变化或外来应力引起的变化等各种信息;二是管道本身的信息传递途径没有解决,所以管道管理者对长输埋地管道的安全状况基本上是盲区,无法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
三、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埋地油气管道基带斩波数据传输系统,其可将管线上的各种数据信息快速接入到高速数据网,以满足管道完整性管理的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埋地油气管道基带斩波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埋地油气管道连接的子站和终端机,子站通过通讯网与主站连接。
上述主站包括与上位机连接的控制主机,通讯组合与控制主机连接,主站电源组合分别与控制主机以及通讯组合连接。
上述子站包括与埋地油气管道连接的管道基带斩波数据传输机,管道基带斩波数据传输机与通讯组合连接,太阳能电池组分别与管道基带斩波数据传输机和通讯组合连接。
上述终端机包括与埋地油气管道连接的基带斩波数传模块,数据采集器和控制模块分别与基带斩波数传模块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是利用埋地油气管道本身作为通讯的载体来传输各种数字信号,这是解决管道完整性管理中管道上实时数据传输的最佳方式。其特点:一是节约资源;二是经济实用价格低;三是不易破坏;四是能及时传输管道及油气井上的各种信息,使各种分散信息能及时、快速进入高速数据网。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管道通信“末梢神经”没有终端接入设备的老大难问题,而且对促进管道的完整性管理必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2、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利用埋地油气管道进行数据传输,使管道上分散的各种数据通过该系统接入到高速的通讯网上,达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目的,实现了系统的数据传输功能;实现了系统自身和对管线上设备的遥测、遥调、遥控功能;实现了自身的安全防护报警功能;实现了抄读管线各种参数的功能。解决了管道完整性管理中数据管理的难题
四、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主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子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终端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控制主机,2-通信组合,3-主站电源组合,4-管道基带斩波数传机,5-通信组合,6-太阳能供电组合,7-管道基带斩波数传模块,8-采集器,9-控制组合,10-电源组合,11-主站,12-子站,13-终端机,14-专用或共用通信网,15-金属油气管道,16-上位机。
五、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埋地油气管道基带斩波数据传输系统由主站、子站、终端机三部分组成,其特点是由终端机中的数据采集器采集管道上的实时的分散数据和传感器所接收的各种信息,经管道基带斩波传输模块通过埋地管线传至子站的管道基带斩波数据传输机再经信号处理与变换接入到通信组合,经公用网或专用通讯网发至主机。同样,主机可向终端机发出控制和测量指令,经子站通过管道传输至终端对管道上安装的控制设备和测量设备实施远程控制和测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毕国华;汪民辉,未经毕国华;汪民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393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输电铁塔的地线支架
- 下一篇:PVC贴膜吸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