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污、废水快速澄清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36287.8 | 申请日: | 2009-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81243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发明(设计)人: | 吕国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利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4214江苏省宜兴***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水 快速 澄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废水处理设备,具体是一种污、废水快速澄清器,快速澄清器主要用于电厂酸碱废水、锅炉废水及酸洗废水处理、市政工程高浊度水预处理、污水厂高浓度含泥砂水的澄清分离处理,快速有效地去除水中高浓度悬浮物和有机物。
背景技术:
澄清器是近年来水处理行业中常用的一种设备。它将反应、沉淀、过滤三个净化过程有机地组合于同一设备内,即可成为一个成套的常规净水工艺,大大地降低了设备投资成本,减少了占地面积,节约了资源。但是现有的澄清器效率较低,结构体积大,使用过程中还需要机械搅拌,特别是对高浊度水混凝沉淀、澄清效率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效率高,结构体积小,对高浊度水混凝沉淀、澄清效率高的污、废水快速澄清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污、废水快速澄清器,其特征是:包括支架,加药反应管、V形斜管,清水收集槽、沉淀物收集器,所述加药反应管横向设置在支架上一侧,清水收集槽与加药反应管并排设在支架另一侧,加药反应管上设有进水管,并排排列的若干V形斜管两端分别连接加药反应管和清水收集槽,封闭的沉淀物收集器设在V形斜管下部,V形斜管的下端开口,并伸入沉淀物收集器内,沉淀物收集器底部侧面设有排泥口。
所述沉淀物收集器最好是倒圆锥椎体形。
为了检修方便,在加药反应管和清水收集槽之间还可以设置了检修爬梯及操作平台。
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高浊度水预处理、高浓度含泥砂水的澄清分离,能有效的去除水中高浓度悬浮物和有机物。悬浮物去除率可达95%以上,排泥浓度2~4%。
澄清器进出水方式为上进上出,底部为排泥及污泥回流。集泥锥斗设有采样孔和观察窗,以便观测污泥量。
加药后的原水首先进入进水稳流槽,经设备两侧配水槽流入设备下部锥体,由锥体向上进入斜管沉淀区。特殊设计的V型斜管在高度与集泥滑泥与普通澄清池不同,更有利于泥水的分离加快污泥沉淀。设备出水采用多条集水槽组合,使出水均匀,减少紊流。底部采用大角度集泥斗,确保排泥通畅,排泥浓度高。
本实用新型采用底部污泥回流,与进水混合,可较快的与原水中杂质颗粒接触、吸附,形成较大的可沉絮体,达到泥水快速分离,充分发挥混凝剂的作用和提高澄清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污、废水快速澄清器,包括支架9,加药反应管2、V形斜管3,清水收集槽4、沉淀物收集器6,所述加药反应管2横向设置在支架9上一侧,清水收集槽4与加药反应管2并排设在支架9另一侧,加药反应管2上设有进水管1,并排排列的若干V形斜管3两端分别连接加药反应管2和清水收集槽4,封闭的沉淀物收集器6设在V形斜管3下部,V形斜管2的下端开口,并伸入沉淀物收集器6内,沉淀物收集器6底部侧面设有排泥口7。沉淀物收集器6呈倒圆锥椎体形,其上设有观测污泥量的采样孔和观察窗。在加药反应管2和清水收集槽4之间设置了检修爬梯及操作平台8。
污、废水从进水管1进入加药反应管2内,通过添加水处理药剂使废水中离子形成絮凝体,通过V形斜管3过滤,重力作用下,清水集中在清水收集槽4,从出水管5排出清水,沉淀集中在沉淀物收集器6,沉淀物收集器6设置为3个圆锥椎体,产生的污泥通过排泥口7排出。
设备特点
1、采用V型斜管,大大提高沉淀效果,增强沉淀效果,澄清效率高。
2、设备结构合理,低投资,设备体积小,占地面积少。
3、原水悬浮物3000mg/L时,出水浊度不超过100mg/L。
4、适应原水浊度悬浮物含量3000mg/L以下,在最大原水浊度时,混凝沉淀出水浊度不超过100mg/L。
5、设备运行无需机械搅拌,水力条件好,对高浊度水混凝沉淀、澄清效率高。
6、可间断或连续运行,性能稳定,运行无嘈声。
7、配专用操作平台和爬梯,以便于设备的操作、维护和检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利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利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628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