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含涤纱线连续轧染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36875.1 | 申请日: | 2009-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6278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16 |
发明(设计)人: | 杨立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立新 |
主分类号: | D06B21/00 | 分类号: | D06B21/00;F26B3/30;F26B13/00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凌霄 |
地址: | 213162江苏省常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纱线 连续 轧染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纱线染色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含涤纱线连续轧染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染纱设备一直采用浸染法生产,是由手工染纱、绞纱染色到现在的筒子染色、经轴染色发展而来。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使用筒子、经轴染纱设备。筒子、经轴染纱设备所使用的方法都为间歇式浸染,因此污染重,染一吨纱至少需120T水;能耗高,每吨纱用电2000度左右,蒸汽8吨左右;设备投资大,全不锈钢压力容器1吨钢国产设备50万元左右,香港立信公司100万元以上,德国投资设备价格更高;只有实力较强的公司才能上筒子、经轴染色设备。
染纱行业一直以浸染为主,连续染色仅在牛仔布行业上使用,在生产中还会产生边差、头尾差等各种病疵。对于含棉或粘胶等成分的含涤纱线染色来说,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生产设备,由于染色时需要一定的时间反应,一般设备无法达到,同时染料的吸色及助剂的变化情况很易造成头尾色差及染色牢度达不到要求,且产量也达不到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传统的染纱设备投资高、产量低、能耗高登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含涤纱线连续轧染设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含涤纱线连续轧染设备,由送纱装置、对含涤纱线渗透处理的浸轧机、烘干装置、均匀轧车、烘干机组和热溶装置以及收卷装置依次排列组成,均匀轧车内设有染槽,染槽上方具有一对轧辊,含涤纱线进入染槽获得染液并经过轧辊加压使染料轧入纤维,烘干机组包括预先对含涤纱线进行无接触烘干的红外线烘干装置和进一步烘干的烘筒烘干装置。
进一步地,热溶装置可为热风导辊式热溶装置或针铗拉幅式热溶装置或烘筒式热溶装置或筛辊热风式热溶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连续轧染设备,投资少,产量高,能耗低;轧染基本不产生废水,染料能全部轧入纤维,节省染料和水;采用红外线烘干装置对含涤纱进行无接触烘干,染色均匀;采用热溶装置对含涤纱线热溶处理,可使染料转移进入涤纤维内部,涤纶色泽浓艳,染色牢度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含涤纱线染色设备连续轧染示意图;
其中:1.送纱装置,2.浸轧机,3.烘干装置,4.均匀轧车,41.染槽,42.轧辊,5.红外线烘干装置,6.烘筒烘干装置,7.热溶装置,8.收卷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含涤纱线连续轧染设备,由送纱装置1、对含涤纱线渗透处理的浸轧机2、烘干装置3、均匀轧车4、烘干机组和热溶装置7以及收卷装置8依次排列组成,均匀轧车4内设有染槽41,染槽41上方具有一对轧辊42,含涤纱线进入染槽41获得染液并经过轧辊42加压使染料轧入纤维,烘干机组包括预先对含涤纱线进行无接触烘干的红外线烘干装置5和进一步烘干的烘筒烘干装置6。
热溶装置7可为热风导辊式热溶装置或针铗拉幅式热溶装置或烘筒式热溶装置或筛辊热风式热溶装置。热溶时的生产速度在于机械的加热效能和设备容量。通过四种热溶装置7对比,热风导辊式热溶装置占地面积小,容量大,纱线停留时间长,生产速度快;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要选择最短的纱线升温时间,直接与纱线接触传热的烘筒式热溶装置和筛辊热风式热溶装置加热时间最短。因此热溶装置7的选择、热溶时间、热溶温度都要严格选择,才能达到要求。
以涤棉为例说明热溶装置7的染色机理,本应在涤纶上的分散染料,在轧染时,却由于涤纶疏水性高而大部分被棉纤维吸收。热溶时含涤纱线进入高温阶段,分散染料转为气相状态,涤纶的分子链发生剧烈活动,由于分散染料对涤纶有较高的亲和力,所以染料从棉纤维上转移到涤纶,先为涤纶表面吸附,然后向内部扩散。整个过程棉纤维起到向涤纶提供染料的“仓库”作用。正是由于棉纤维的吸收和提供染料,涤纶才能获得浓艳色泽。
该含涤纱线连续轧染设备主要是对含涤纱线中涤纤维的染色,之后经过清洗还原,再对含涤纱线中的棉或粘胶或其它成分进行染色,对棉等成分染色时同样用该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点在于通过所述装置的配套组合对含涤纱线进行连续轧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立新,未经杨立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687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