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人体体表经络信号探测电极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37961.4 | 申请日: | 2009-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3303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8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功;吕晓迎;王宇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053 | 分类号: | A61B5/053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陆志斌 |
地址: | 21009***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体 体表 经络 信号 探测 电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体体表经络信号探测电极,尤其涉及一种电子信息系统的经络路径及生物信号传输特性的电极阵列探测方法。
背景技术
中医学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一块瑰宝。针灸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整的理论体系、独特的风格和确切的疗效,享誉国际医林,并己被100多个国家应用于临床。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各国研究人员普遍确认,中华医学中所论述的人体经络作为一种具有低流阻特性的通道,具有传输电流等物理量的作用。在采用电子学手段对经络电气特性研究方面,首先出现的进展是日本学者中谷义雄等发现的穴位低阻抗特性:一定电流通过电表,连接于人体经穴或非经穴表面时,在体表上有容易通电的和不容易通电的区域,即阻抗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可以通过被测区与电源之间的电流表显示出来:如果电流表显示的电流量大则该区域为低电阻点;反之,电流量小者为高电阻点,这样就可以反应出经穴和非经穴的电学特征。
但是,目前穴位低阻抗特性研究方法存在如下缺点:
1)这种方法是以直流或单一频率电流作为电源进行的,关注的仅是阻抗这个单一电学特性,没有涉及信息的动态传输作用及其规律研究。而根据经络学说推理,经络传递的信号应该与神经信号类似,是动态的,即以非衰减或慢衰减的脉冲波的形式自源端(刺激点)向靶端(包括内脏)传递。如此,阻抗测量方法就不能发挥作用了。
2)目前阻抗测量方法是通过两根与皮肤表面接触的电极进行的。用电学理论来解释,所测试的是两点之间的分布电流特性。也就是说,是体表下连接两个接触点的无数条电力线引起的电流总和。因此存在着灵敏度低,空间分辨率低的缺点,难以对经络的“线”进行精确定位。实质上,阻抗测量方法关注的仅是作为“点”的“穴位”之间的阻抗。
3)目前经穴阻抗测量的双电极系统由于其开放式分布特性很容易受到体内外电磁信号的干扰,导致测试结果的不确定性。
4)现有体表电极无法保证与体表的良好接触以及接触条件的一致性。
为了克服穴位阻抗测试法确定经络的缺点和困难,本实用新型专利申报人于2008年提出了“用于人体经络的电子信息学测量方法及测量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这一申请书中提出的人体经络测量方法与穴位低阻抗测试方法的最大不同是:将经络视为分布于体内的多端口网络,利用在一个端口加电信号激励,在其它端口上进行电信号探测,通过比较信号响应幅度的方法,发现经络在体内的分布。但该发明专利申请的基本权利要求只涉及插入体内两对或多对针灸电极的应用。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新型电极系统是在上述发明专利申请的思想基础上形成的,但主要针对经络在体表的非侵入式探测,主要权利要求涉及在体表进行的电信号激励和探测的电极阵列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人体体表的经络电信号探测提供一种人体体表经络信号探测电极,以实现经络体表电信号的稳定、高效探测。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人体体表经络信号探测电极,包括带状载体,在带状载体上设有探测电极,并且所述的探测电极在带状载体上呈现阵列分布,所述的探测电极包括金属针,金属针穿过带状载体,在金属针的一端设有用于接触人体体表的探测头。
本实用新型的人体体表经络信号探测电极,采用柔性、绝缘的材料作为电极阵列排布的带状载体,电极按照阵列的形式穿过载体后用铆钉进行固定。电极底部半球状表面与体表接触,穿透载体露出的钉状部分接引导线,可以连接信号发生器作为激励电极,也可以连接示波器或信号采集装置作为探测电极,亦可以接地作为屏蔽电极。与现有穴位阻抗探测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更适合体表电信号的高速、准确的测量。
这种用于人体经络的测量装置,包括类似大头针的金属针状电极,阵列形式的电极排布,柔性绝缘材料制成的带状载体。
所述的类似大头针的金属针状电极,还包括固定装置如铆钉,以及为了更好与皮肤接触而采用的衬垫,如海绵、橡胶等。同时在与人体体表接触处可以镀金等金属或铂铱合金等,以增大导电率,减小接触电阻,提高生物相容性。
所述的阵列形式的电极排布,还可以将一排或多排电极通过导线接在一起实现单、多排的良好接地。
与现有的穴位阻抗探测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可以非平面多点同时探测或激励,实现高速、高通量的测试。
2)当电极固定好后,实验条件、实验环境已经确定,电极的相对位置及条件不变,保证了数据的稳定性,减小误差。如果采用传统单点测量方法,每次测量的压力、相对位置、温度等因素将引入大量误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796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