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非接触式旋转位置传感器及智能工况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38143.6 | 申请日: | 2009-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3567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8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新;宋健萍;倪桂平;孙新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7/00 | 分类号: | G01B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朝旭 |
地址: | 211100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 旋转 位置 传感器 智能 工况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非接触式旋转位置传感器及智能工况显示装置,尤其适用于多工况旋转转换集中控制系统的非接触式旋转位置传感器及智能工况显示装置,属于信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适用于机械旋转控制装置采集控制对象的位置信号进行反馈(控制)或状态(如管道流程和工况等)显示的方式主要有:1.对每个控制对象(如阀门等)安装位置开关,取得其开关状态的电信号,由智能系统进行多路信号综合判别、处理后进行控制和显示;2.在旋转控制装置转动圆周的各控制角度位置,安装多个微动开关或感应开关,输出相应的角度位置信号,由智能系统处理后来实现控制显示功能。第一种控制方式需安装多个位置传感器,成本高,体积大,线路繁杂,控制系统(如单片机或PLC)需多个输入口,占用系统端口资源多,其经济性、可靠性都较差。第二种方法可以减少传感器的数量和体积,但对于智能系统仍然存在输入端口多、安装不便、线路繁杂的问题。
如果在旋转装置本身安装现有的旋转角度位置传感器,如旋转编码器、磁敏电阻或导电塑料等旋转传感器、电位器、霍尔角度传感器等,取得与旋转角度位置相关的电信号,然后再由系统进行转换处理,则仅需一个传感器,安装紧凑,只用一个端口即可输入控制系统。其原理是利用与集中控制装置同轴旋转的传感器,将角度位置转换为相应变化的电压或电流信号,由控制系统电脑进行识别处理,实现控制或状态显示。但现有的旋转角度传感器体积都较大,尤其轴向尺寸较大,而且一般都需要与转换装置同轴安装和转动。而作为控制系统一部分的集中控制转换装置,多数安装在操作面板上,一般对传感器体积的要求很严,因操作和观察的原因,面板前不能同轴安装,面板后有的因空间小、有的因转换装置后端封闭或结构原因没有伸出轴,无法同轴安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使用多个位置开关会造成输入端口过多、安装不便和一般旋转位置传感器用于旋转转换控制装置存在占用空间体积大、不能同轴安装的缺陷,提出一种结构紧凑、无需同轴安装、可以单路输出标准信号的非接触式旋转位置传感器及智能工况显示装置。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非接触式旋转位置传感器及智能工况显示装置包括旋转角度位置传感器、智能处理系统及其显示屏,所述智能处理系统的显示输出端接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角度位置传感器由均布在弧形印制板上的一组串联分压电阻和对应的一组感应开关元件构成,所述串联分压电阻的各相邻节点分别通过对应的感应开关元件接所述智能处理系统的传感信号输入端。
这样,当将旋转角度位置传感器安置在用于调控不同状态的旋转装置手柄相应的旋转圆弧上时,对应旋转手柄不同的调控角向位置,旋转角度位置传感器将在分压电阻的作用下,通过对应位置的感应开关元件输出特定的感应信号,进而经过智能处理系统的运算处理,在显示屏上显示对应旋转装置该调控状态的图文信息。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无需同轴安装,可以单路输出标准信号,因此可以实现上述发明目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原理图。
图2为图1实施例的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剖面图。
图4为图1实施例的安装示意图。
图5为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旋转位置传感器及智能显示控制装置是为越野群车加油车的手动旋转转换式空气分配器多功能控制输油系统研发制造的,其中的空气分配器是一种用于油料装备车辆的多管路阀门集成气动控制转换装置,通过旋转手柄将其旋转到指针所指的某种作业状态时,压缩空气通过其内部设定的管道和阀孔的转换组合,将相应的管路气动阀门组合同时打开或关闭,并能够按照设备所需功能及气动阀门数量的不同,设计改变这种内部设定,从而实现N种不同的阀门组合状态(本实施例N为9)。
旋转角度位置传感器对应9种转换状态(除关闭状态)分别为9个指针角度,给出相应变化的一路电压信号提供给控制显示装置,经电脑转换后,在显示屏上以对应的管路流程图显示,从而清晰直观地显示供油管道阀门的启闭和管路流程的九种不同工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81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