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真空缓冲储罐的自动排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39229.0 | 申请日: | 2009-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07384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发明(设计)人: | 郭寅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裕(无锡)制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7/12 | 分类号: | F16K7/12;F16K15/14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曹祖良 |
地址: | 214092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 缓冲 自动 排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真空缓冲储罐的自动排水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有许多工序需要进行抽真空处理。在抽真空处理过程中,空气和物料中的水分会被抽入到真空缓冲储罐中积聚起来,这些积聚起来的水会占据真空缓冲储罐的部分体积,使储罐的有效体积减少,影响缓冲效果。甚至积水会倒流到需要被抽真空的工序,影响产品的质量。
传统的真空缓冲储罐其底部加装有排水阀门,当真空系统停止工作时,可以用电磁阀或人工打开阀门进行排水,需要有人照看,定期打开或关闭阀门,增加了人工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真空缓冲储罐的自动排水装置,该装置自动动作,无需专人照料,降低了人工成本。
按照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真空缓冲储罐的自动排水装置,在真空缓冲储罐底部的连接管的出口处设置有用弹性材料制成的密封片。
所述密封片由橡胶或聚胺酯类的弹性材料制成。所述连接管的出口处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密封片连接在固定块上。所述密封片的外侧设置有加强垫圈,加强垫圈的外径大于等于所述连接管的内径。所述密封片的内侧设置有垫圈,垫圈的外径小于所述连接管的内径。所述加强垫圈、密封片及垫圈通过螺钉及螺母连接成一体。所述连接管出口处的端面与密封片之间的夹角Φ为0~±15°。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利用真空系统工作时产生的真空负压吸住橡胶密封片,自行封闭连接管的出口,实现真空系统无泄漏工作。在真空系统停止工作时,真空缓冲罐内的积水在重力作用下推开橡胶密封片,打通了连接管的出口,真空缓冲储罐内的积水通过连接管的出口排出储罐,从而实现了自动排水。用加强垫圈对橡胶密封片进行加强,防止橡胶密封片被吸入连接管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真空缓冲储罐的自动排水装置,通过连接管1连接到真空缓冲储罐的本体底部。在连接管1的出口处设置有用弹性材料制成的密封片6。密封片6用弹性材料制成,具有足够的柔软性,以保证排水时和连接管1形成一个有利于排水的夹角Φ。密封片6可由橡胶或聚胺酯类的弹性材料制成。
在连接管1的出口处焊接有固定块4,密封片6通过螺钉5和螺母4紧固在固定块4上,还可以在螺钉5的头部及螺母4上垫有垫片。为了加强密封片6,在其外侧设置有加强垫圈7,加强垫圈7的外径大于等于连接管8的内径,以便延长密封片6的使用寿命,并防止密封片6被真空吸入连接管1内。密封片6的内侧设置有垫圈2,垫圈2的外径小于连接管8的内径。加强垫圈7、密封片6及垫圈2通过螺钉8及螺母9连接成一体,也可以在螺钉8的头部及螺母9上垫有垫片。垫圈2及加强垫圈7从密封片6的两面夹紧它,对密封片6起加强作用。
连接管1端面和橡胶密封片6之间的夹角Φ,可根据不同的排水要求作相应的调整。当该装置用于积水较少的真空系统的储罐时,可以减小连接管1端面和橡胶密封片6之间的夹角Φ,当该装置用于积水较多的真空储罐时可适当加大Φ角,使排水更通畅,更快捷。一般Φ角可选范围为0~±15°。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当真空系统开始工作时,由于真空产生的负压在真空缓冲储罐和整个管路系统中,真空的负压把橡胶密封片6吸附到连接管1的端面,并且由于负压上升而接触更紧密,橡胶密封片6使连接管1和真空储罐一起形成一个封闭的容器,使真空缓冲储罐能够发挥缓冲的功能。当真空系统停止工作时,随着真空值下降,真空缓冲储罐内外的压力逐渐达到平衡,这时储罐中的积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推开橡胶密封片6,利用橡胶密封垫片6的弹性变形,形成一个通道,让积水流出,从而实现真空缓冲储罐的自动排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裕(无锡)制药有限公司,未经华裕(无锡)制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922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