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爆储罐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40058.3 | 申请日: | 2009-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81063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发明(设计)人: | 莫苏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莫苏萍 |
主分类号: | B65D88/02 | 分类号: | B65D88/02;B65D90/00;B65D90/02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凌霄 |
地址: | 213101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防爆储罐,它是将罐壁焊缝附近的防爆材料取出,能方便的对罐内进行清污、无损检测作业的新型储运容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常压储罐包括有10M3、15M3、20M3、25M3、50M3几种不同容积规格,它是根据国家《钢制压力容器》GB150的规定标准制作的。储罐(卧式)的加工过程是:首先将一定厚度的钢板,按不同罐容的尺寸焊接成一圆筒,再将两个同等直径的圆筒对焊成圆柱体,圆筒的上、下焊缝应错开,最后在其两端焊接封头成为一封密储罐。该储罐可作为常压储运容器储存介质,介质包括轻质燃油或液化石油天然气,在罐体下焊有支撑座、罐体上安装人孔和人孔盖、进油(气)管、出油(气)管,液位仪,呼吸阀等部件或设备。为了储运安全,2005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制定了《汽车加油(气)站、轻质燃油和液化石油气汽车罐车用阻隔防爆储罐技术要求》AQ3001-2005行业标准。这种储罐是在罐内装填阻隔防爆材料,可有效地防止易燃易爆液态、气态危化品介质发生意外燃烧、爆炸事故。但目前使用的储罐,由于关内填满了阻隔防爆材料,对于罐底的换气、清洗增大了难度,十分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储罐,在储罐内设置新的结构件用来填充阻隔防爆材料,实现储罐安全;作业通道内的阻隔防爆材料可方便地取出,便于罐底清污。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爆储罐,具有罐体,罐体两端分别焊接有封头,罐体下焊有支撑座,罐体上安装有人孔、人孔盖、进口管、出口管、液位仪和呼吸阀,罐体内设置有框架,框架的长度为罐体两端封头焊缝处之间的距离,框架内设置有作业通道,框架底部设置有起支撑阻隔防爆材料作用的不锈钢网,作业通道内填充可移动的阻隔防爆材料,框架以内、作业通道以外的空间填充不可移动的阻隔防爆材料。
为了保证工作人员有足够的空间作业,框架的长度为罐体两端封头焊缝处之间的距离。
为了保证框架的平稳性,进一步地:所述的框架底部和侧面设置有可调节的支脚,支脚固定在罐体内壁上。
为了方便对储罐罐体进行换气、清洗,进一步地:所述的作业通道的方向与罐体长度方向对应相对应。
为了增加储罐的安全性,进一步地:所述的框架底部距罐体底壁的中心距离为150-170毫米。
为了方便工作人员进出作业通道,进一步地:所述的作业通道的宽度为500-800毫米。
为了增加框架的坚固度,进一步地:所述的框架由角钢围成的六面体,角钢选材为35X5毫米的不锈钢材或铝合金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作业通道的设计,在填充阻隔防爆材料后,实现储罐安全;作业通道内阻隔防爆材料可方便地取出,便于罐底清污,大大减低劳动强度,节约成本,对罐底内的汽油,积水和污物等进行吸出,罐内进行换气、清洗,给作业人员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视图。
图中:1.罐体 1-1.框架 1-1-1.作业通道 1-1-2.不锈钢网1-1-3.支脚。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将储罐作业通道内的防爆材料方便的移出,以便能够对罐底进行换气和清洗。
如图1所示的一种防爆储罐,具有罐体1,罐体1两端分别焊接有封头,罐体1下焊有支撑座,罐体1上安装有人孔、人孔盖、进口管、出口管、液位仪和呼吸阀,框架1-1由角钢围成的六面体,角钢选材为35X5毫米的不锈钢材或铝合金材。框架1-1截面形状是根据储罐类型设计的:如圆柱形储罐的框架截面为正方形,椭圆形储罐的框架为长方形。框架1-1长度设定为与储罐封头焊缝处之间的距离:如10M3罐体(直径为2.0米)框架长度为2.8米;20M3罐体(直径为2.5米)框架长度为3.4米:50M3罐体(直径为2.5米),框架长度为9.8米,以保证工作人员有足够的空间作业。
在框架1-1中心部位相对于处在储罐两圆管对接焊缝1-4的位置,框架1-1内设置有作业通道1-1-1,其宽度为500-800毫米,并贯穿框架1-1内部通道,作业通道1-1-1其位置就是在储罐人孔的对应方位,其作业通道1-1-1的方向与罐体1长度方向对应相对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莫苏萍,未经莫苏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400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微生物转化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污泥与餐厨垃圾的放电等离子共处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