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改善通带内特性的补偿型介质滤波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42754.8 | 申请日: | 2009-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500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05 |
发明(设计)人: | 姜南求;陈荣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艾福电子通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P1/20 | 分类号: | H01P1/20;H01P1/208;H01P1/36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马明渡 |
地址: | 215129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善 通带内 特性 补偿 介质 滤波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通讯领域中的带通滤波器,特别涉及移动通信基站、直放站等设备收发机中使用的滤波器。这种滤波器串联在发送系统的主带通滤波器后端能够改善通带内频率与插入损耗的平坦度波动特性以及驻波比特性。
背景技术
移动通信基站是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如图1所示,目前的移动通信基站主要由天线10、收发双工器11、发送电路12和接收电路13等组成,其中,发送电路12产生的信号经过带通滤波器14滤波后送到功率放大器15进行放大,然后将放大的信号送入收发双工器11的发信端口TX,最终从天线10送出。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移动通信基站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其中,由于发送信号相对接收信号而言较为单一,因此带通滤波的损耗及波动特性比较重要。现有的带通滤波器通常采用介质滤波器(陶瓷电介质滤波器),如图2所示,具有一个由陶瓷材料构成的一体式介质块1。该介质块1的外表面都比较平整。在该介质块1上同方向开设有多个贯通孔2,每个贯通孔2构成一个谐振腔。在该介质块1的上、下、左、右这四个平整的外表面上通过镀银形成外导体层3,在每个贯通孔2的内表面上通过镀银形成内导体层4。在该介质块1的后端外表面上镀银形成短路面5,使贯通孔2内的内导体层4与介质块1上的外导体层3电连接。而介质块1的前端外表面作为开放面6,该开放面6上对应每个贯通孔2设有印刷电路作为局部导体层7,开放面6上还设有信号输入端子8和信号输出端子9。这种滤波器利用介质陶瓷材料的低损耗、高介电常数、频率温度系数和热膨胀系数小、可承受高功率等特点设计制作而成,具有插入损耗小、耐功率性好、带宽窄等优点,但其不足是:1、主通带内频率与插入损耗的波动特性不好,如图3所示,通带内中心点插入损耗较小,通带边缘插入损耗较大,通带内波动特性的平坦度较差;2、由于驻波比不好,介质滤波器反射的信号回流到发送电路,以及外部信号通过功率放大器输出端逆流入,使功率放大器端口发生不必要的互调现象,降低了系统的线性特性。由于以上两方面原因从结果上看通信性能降低,失真升高。因此,如何改善发送系统通带内频率与插入损耗的平坦度波动特性以及驻波比特性是本实用新型研究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善通带内特性的补偿型介质滤波器,这种滤波器串联在发送系统的主带通滤波器后端能够改善通带内频率与插入损耗的平坦度波动特性以及驻波比特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改善通带内特性的补偿型介质滤波器,由一个介质滤波器和两个微带隔离器组成,一个微带隔离器串接在所述介质滤波器的输入端,另一个微带隔离器串接在所述介质滤波器的输出端,两个微带隔离器的导通方向与介质滤波器输入端到输出端的方向一致,以此构成补偿型介质滤波器。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介质滤波器”也称“陶瓷电介质滤波器”。介质滤波器利用介质陶瓷材料的低损耗、高介电常数、频率温度系数和热膨胀系数小、可承受高功率等特点设计制作的,由数个长型谐振器纵向多级串联或并联的梯形线路构成。其特点是插入损耗小、耐功率性好、带宽窄,特别适合CT1,CT2,900MHz,1.8GHz,2.4GHz,5.8GHz,便携电话、汽车电话、无线耳机、无线麦克风、无线电台、无绳电话以及一体化收发双工器等的级向耦合滤波。
2、上述方案中,所述“微带隔离器”属于微滤铁氧体器件,也称“微波隔离器”或“微波铁氧体隔离器”。它具有单向导通的特性,即对一个方向传输的电磁波衰减很小,而对相反方向传输的电磁波衰减很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艾福电子通讯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艾福电子通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4275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