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二氧化氯高压投加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44418.7 | 申请日: | 2009-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24399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发明(设计)人: | 李新杰;于文敦;王连军;王克应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76 | 分类号: | C02F1/76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朱显国 |
地址: | 210094***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氧化 高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二氧化氯高压投加装置,特别是一种往深井泵后管道、自来水管道或高位水塔等压力为0.5Mpa~1.0Mpa的带压水体中投加二氧化氯的装置。
背景技术
化学法二氧化氯在用于水消毒时,需将所发生的二氧化氯溶液投加到待处理的水中,使其与水充分接触才能达到消杀水中致病微生物的目的。对于敞开式(如自来水厂的消毒池、游泳池等)常压的水体,一般二氧化氯发生器均可通过设备自带的投加部件很容易地完成二氧化氯的投加。但对于象深井泵后管道、自来水管道或高位水池等场合的带压水体,常规的二氧化氯发生器则难于投加,尤其是水压高于0.5Mpa的水体。
对于0.3Mp~0.4Mp的带压水体,中国专利ZL97243233.7和ZL99114172.5的解决办法是采用发生器自带的进料计量泵将原料带压输送到二氧化氯发生器的反应器中,通过计量泵产生的背压,将反应生成的二氧化氯溶液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带压水中。但是这种利用发生器自带的进料计量泵所产生的投加压力必须小于反应系统的最高承压(一般CPVC材料的反应器为0.4~0.5Mp),若投加压力大于0.5Mp,反应系统管路会有爆裂而导致二氧化氯泄露的危险。因此这种投加方式缺点是投加压力与反应系统的承压一致,发生器长期在带压下状态工作,会加速反应系统的老化缩短设备的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将普通正压式二氧化氯发生器所发生的二氧化氯溶液投加到0.5Mp~1.0Mpa的带压水体中的独立的二氧化氯高压投加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故障率低。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二氧化氯高压投加装置,它包括稀释水流量计、二氧化氯稀释缓冲器、增压泵、投加管、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5个球阀,二氧化氯稀释缓冲器底部的左端设有稀释水流进口,二氧化氯稀释缓冲器顶部设有二氧化氯稀释液出口,稀释水流量计的进水口连接第一球阀,稀释水流量计的出水口通过第一连接管与第二球阀的一端连接,第二球阀的另一端与二氧化氯稀释缓冲器底部的稀释水流进口连接,二氧化氯稀释缓冲器顶部的二氧化氯稀释液出口通过第二连接管与增压泵的进液口连接,投加管的一端与增压泵的出液口连接,投加管的另一端与第五球阀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显著优点:(1)可以将普通正压式二氧化氯发生器所发生的二氧化氯溶液投加到0.5Mp~1.0Mpa的带压水体中;(2)组成该装置的二氧化氯稀释缓冲器和增压泵独立于二氧化氯发生器之外,装置所产生的投加压力不影响二氧化氯发生器系统的压力平衡,可以配合普通正压式二氧化氯发生器使用,以实现二氧化氯的高压投加;(3)有利于提高二氧化氯发生器的运行安全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二氧化氯高压投加装置的构造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二氧化氯高压投加装置,它包括稀释水流量计2、二氧化氯稀释缓冲器6、增压泵7、投加管12、第一连接管10、第二连接管11、第一球阀1、第二球阀3、第三球阀4、第四球阀5、第五球阀9,二氧化氯稀释缓冲器6底部的左端设有稀释水流进口14,二氧化氯稀释缓冲器6顶部设有二氧化氯稀释液出口15,稀释水流量计2的进水口连第一球阀1,稀释水流量计2的出水口通过第一连接管10与第二球阀3的一端连接,第二球阀3的另一端与二氧化氯稀释缓冲器6底部的稀释水流进口14连接,二氧化氯稀释缓冲器6顶部的二氧化氯稀释液出口15通过第二连接管11与增压泵7的进液口连接,投加管12的一端与增压泵7的出液口连接,投加管12的另一端与第五球阀9连接。投加管12与第五球阀9之间设置逆止阀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4441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复合地板
- 下一篇:大型塔桅式机械设备组合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