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歧管的催化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44687.3 | 申请日: | 2009-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174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发明(设计)人: | 刘德香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红湖消声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3/28 | 分类号: | F01N3/28;F01N7/1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任益 |
地址: | 214027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歧管 催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排气系统的部件。
背景技术
带歧管的催化器本体通过歧管与发动机连接,由于汽车的底盘空间位置的限制,歧管采用多根管件弯曲,多管合并后与催化器本体连接而成,在其间要安装氧传感器。氧传感器是用来检测发动机个缸排出的废气中氧离子浓度的高低,从而来改变输出电压信号的高低来调节系统输出控制指令,使发动机工作在保持理想的空燃比燃油供给状态。
由于氧传感器与多根歧管流入催化器本体的接口的距离太近,且多管流入催化器本体的接口处采用上下左右接口,无论氧传感器安装在何处都有两个歧管接口离传感器的距离较远,当从发动机流出的气体通过歧管的弯管段流入时,气流未完全扩散,氧传感器就不易检测到位于其下方歧管管件口流入的排气废气中氧离子浓度,因此对发动机排出的氧离子浓度的高低无法准确反应,发动机工作的空燃比燃油供给状态就会不稳定,催化器净化效果也会不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尽可能使气流充分扩散,提高氧传感器的反应准确性,提高催化器净化效果的带歧管的催化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带歧管的催化器,包括连接板、至少两根歧管、催化器本体、出气端锥盖、法兰盘,隔热罩支架、氧传感器,所述至少两根歧管的一端汇聚成一个通腔通腔的出口与催化器本体连接,氧传感器设置在歧管通腔上靠近通腔的出口处。
所述至少两根歧管由上壳和下壳焊接而成,歧管的上壳和下壳冲压件。
有益效果:由于几根歧管的一端汇聚成一个通腔与催化器本体连接,使歧管从接入口边缘开始歧管内部就形成相通的腔体,因此,气流从各个不同的缸体通过连接板的入口,进入到歧管中,很快就扩散开,这样传感器安装在进气气流的会合处,就可以精确地检测出各缸排出的废气中氧离子浓度的高低,调节系统输出控制指令,使发动机工作在保持理想的空燃比燃油供给状态。提高催化器净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带歧管的催化器,包括连接板1、至少两根歧管2、催化器本体3、出气端锥盖4、法兰盘5,隔热罩支架6、氧传感器7,所述至少两根歧管2的一端汇聚成一个通腔8所述通腔8的出口9与催化器本体3连接。氧传感器7设置在歧管通腔8上靠近通腔8的出口9处。
所述至少两根歧管2由上壳10和下壳11焊接而成。
所述歧管2的上壳10和下壳11是冲压件。
催化器连接板1正面直接与发动机连接,其反面与排气歧管2的上壳10和下壳11连接。排气歧管由歧管上壳10和歧管下壳11焊接而成
排气歧管上壳10和下壳11的下端与催化器的本体3的前端焊接,催化器本体3的后端12与后端出气锥盖4的前端焊接,后端锥盖4的与法兰盘5的一面焊接。
发动机的排出的含有害气体-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通过与发动机连接的连接板3,进入到排气歧管2的管口,然后扩散到歧管2的通腔8中,气体在歧管2的通腔8中扩散后,流经氧传感器7时,氧传感器7通过其上的小孔14检测到信号,将检测到的信号反馈到发动机电子控制模块,以作为燃油管理系统闭环燃油修正补偿控制的重要依据。本体3内有带催化剂的载体15,在有害气体流经催化剂的载体15时,在高温的情况下,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及氧化还原反应,使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转化为无害物部件质二氧化碳、水、氮气等,然后通过后端锥盖11排出,流入到下一个部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红湖消声器有限公司,未经无锡红湖消声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4468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